平生愛山水, 下馬虎溪時。
已到終嫌晚, 重游預作期。
寺寒三伏雨, 松偃數朝枝。
翻譯如曾見, 白蓮開滿池。
“東林寺”,晉代江州刺史桓伊為釋慧遠所建。時有釋慧永先居西林,此在其東,故名東林。由于地處江西名勝廬山,“洞盡山美,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疊基,即松栽構,清泉環階,白云滿石” ( 《高僧傳》),風景奇秀,故游人甚眾。
“平生愛山水,下馬虎溪時。” 中國的士大夫歷來喜好留連山水,在山水勝境中可以擺脫塵世的煩惱,可以求得心靈的平靜;而禪僧則多在名山勝地筑寺,在大自然中陶冶禪性,在奇山秀水中探求佛學的真諦。在這一點上,士大夫與禪僧不期而遇。于是,喜好山水與游寺談禪常常結為一體。此詩題為《游東林寺》,而開頭一句卻是“平生愛山水”,或許正是這個原因。“虎溪”,水名,在廬山下,傳說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虎溪距東林寺尚有一段路,至虎溪而下馬,表示了一種虔誠: 雖未入寺,卻已如踐凈土。“已到終嫌晚,重游預作期。”想必詩人到寺時天色已經不早,在寺中難以久作逗留,但心下已經預先作好了重游的打算。時值三伏酷熱,可是詩人入得寺來竟然感到一陣涼意,原來是下了一場透雨。“寺寒三伏雨”,細細體味起來,寫的不僅僅是寺中與外界氣溫的不同,“寺寒”還與心性有關。《法華經·譬喻品》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而只有跳出三界外,保持心性清凈,才能擺脫煩惱,脫離火宅。東林寺中莊嚴肅穆的氣氛使人脫去了塵世的俗念,心靈得到凈化,不再旁騖紛馳,從而也就不那么強烈地感受到暑熱之逼人了。當然,不能否認 “三伏雨” 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視 “心靜覺寺寒” 的因素,否則,三伏雨不光寺中有,寺外也有,何以唯獨“寺寒”?“松偃數朝枝”,自慧遠建寺至于晚唐,已經好幾個朝代了,400多年的松樹枝繁葉茂,經雨淋濕,因此枝葉低垂。這經歷過數朝風雨的古松,乃是歷史的見證。想當年,慧遠等十八高賢結社于寺中,同修凈土之法,號白蓮社。當時的謝靈運恃才傲物,少所推重,但一見遠公,肅然心折,在寺中鑿東西兩池,植白蓮于池中,挖出的土則筑為臺,名翻經臺。相傳謝靈運曾在寺中翻譯《涅槃經》。如今,滿池中都是盛開的白蓮,謝靈運譯經的情形也如同在眼前。“白蓮”,佛教中常用作凈土的代稱,慧遠創凈土宗,故靈運在寺中植白蓮。
東林寺中,景物可謂多矣,然而攝入作者眼中的,只有松蓮。高潔超逸的古松白蓮,使人在觀照體驗中達到物我一體、身心兩忘,尤其是在幽清遠寂的寺院氛圍中,頓使人塵念全消,神游天國,領悟到佛性的奧秘。難怪詩人由于游寺時間短促而未能盡興,還念念不忘 “重游預作期” 了。
上一篇:禪詩《清軒》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游北寺竹林》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