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天地間,草木獻奇怪。
投老一蒲團,山中大自在。
這首五言絕句作于詩人晚年,正是詩人避世遁隱以求超脫凡塵生活的真實寫照。
詩開首兩句,從大處著墨,以寫意的大手筆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山間夜景圖:在廣漠幽深的天地之間,夜是那樣地靜謐,夜幕籠罩下的山間迷離闃寂,各種花草樹木,在朦朧的夜色之下,形影斑駁,競奇斗怪。簡潔的文字繪出的卻是一幅絕妙的圖畫,粗中有細,靜中見動。夫禪道唯在于“悟”,悟性所至,寓萬物以靈性。在作者的意念之下,各種草木充滿生機,它們均在他的面前頻“獻奇怪”。其中以一擬人化的“獻”字點撥生機,整個畫面均活躍了起來。動態的畫面恰恰與作者的禪道之“悟”一氣貫通,景因情動,物與心應,這是一景。同時,我們透過這幅畫面也可看到作者為我們描繪的另一幅人間世俗圖,那就是: 在微茫的世俗社會,各階層人物均在那兒奔走忙碌,姿態百出。其中,以 “天地間”隱指“世俗社會”,以“奇怪”隱指當時世俗社會人們的各種姿態。也許這就是作者遁隱脫世的真正動機,真正原因。
緊接著兩句為我們描繪的則是另一幅景觀,你看: 就在這幽寂迷茫而又充滿生機的山林之間,一位“高人雅士”正靜靜地端坐于蒲團之上,合目舒息,運萬物之靈于胸中,脫去人間一切欲念,追求極樂的人生之境,個中人生是多么愜意啊! “投老一蒲團”,投老,即到老、臨老之意,蒲團,是用香蒲草、麥秸等編成的圓形的墊子,僧人打坐或跪拜時用。終生僅以一蒲團為伴,本是多么的單調乏味,但在作者筆下卻是稱心如意極了,因為 “山中”是 “大自在”的。其中一個 “大”字,淋漓盡致地渲泄出了作者對其理想——“超凡脫世”的向往追慕。禪道在悟,作者是已深得其 “透徹之悟” 了。獨坐山中,入無我之境,時以草木為伴,馳神乎天地之間,免乎一切物累,遠離世俗齷齪。此天地又是多么的廣闊,生活又是多么的自在。這清新寧靜的畫面,恰與前面所展現的圖畫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縱觀前后四句,作者給我們描繪的是一幅恬靜優雅的野老坐禪圖: 山靜,林奇,人安! 這是世俗的社會永遠也無法企及的。
但是,詩人的內心也是十分矛盾的。詩人早年并沒有這種避世的思想。據元人李有《古杭雜記》載,文及翁后與同科進士泛游西湖時曾填《賀新郎》一首,詞中有“余生日負澄清志”,“借問孤山林處士,但掉頭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從而可知,他早年即負澄清天下之大志,且對所謂的 “高雅之士”林處士之流是持戲謔態度的。但是,宋朝的覆亡,社會的凋敝,這對雖懷雄略大志但已做了宋代遺民的文及翁來說,不啻理想的破滅。于是,失去了精神支柱的他便去尋找另一種寄托——出世悟道。無可奈何之中,無力改變現實,只得與世無爭。“投老一蒲團,山中大自在”正是作者對佛禪境界追求的實現,這其實也只能是一種精神的自我解脫。
上一篇:禪詩《小泊湖州》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山中雜言》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