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架數椽臨水石,門通一徑掛藤蘿。
自緣此處宜投老,饒得溪云早晚過。
隨身只有過頭杖,飽腹惟憑折腳鐺。
幾度遣閑何處好,水聲山色里邊行。
不少山水詩人受佛教思想影響,常以禪語入詩、禪趣入詩。從六朝的謝靈運,唐代的王維,宋代的蘇軾,直到清代的龔自珍,都有大量融入禪味的詩作,尤以山水詩為多。龔自珍就有“以詩通禪古多有”(《題鷺津上人冊》) 的評語。至于佛門中的詩人,對自然山水非常喜愛,山水詩作中禪味尤濃。佛子為達到佛家“空寂”的最高境界,在飲食、游蹤、住所方面尋求一種“禪悅”的情味,這也叫做“禪趣”?!毒S摩經·方便品》說: “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倍U宗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尋求解脫、“禪悅”的不二法門,認為“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景德傳燈錄》),山光水色自然更不在話下了。淳藏主的《山居》詩,沒有引入一句禪語,但在所描繪的山水景物與抒寫的生活、志趣中,自然地流露出禪趣。
第一首的前兩句描繪出一幅秀麗的山水畫: 幾間茅屋建造在山野里,屋前的山石間,流瀉著淙淙的溪水; 通向屋門的曲折小徑兩側,掛滿了翠綠裊娜的藤蘿,在輕風中微微飄拂。走在這樣的小徑上,令人感受到 “曲徑通幽”與 “空翠濕人衣”的幽趣。
以上是靜態景物的描寫。詩的末句還寫了動態的溪水與浮云。溪水常隨晴雨和季節的變換而漲縮,或時是嘩嘩的歡歌,或時是叮咚的鳴琴。濃密的流云,清晨彌漫山間,或隨旭日的東升而消散,或隨輕風而遠逝,或淡化為絲為縷,在落日的斜暉中,幻化為五彩的羅綺。這一切景象,盡可供主人任情飽覽。因此,他把這里視為最適宜消閑養老的去處,為有緣生活其間而心愜意適。這種解脫塵囂的怡悅安適的心境,正是 “禪悅”、“禪味”的體現。
第二首寫佛子的生活情趣。佛家在物質生活方面沒有太高的追求。他們把乞食以自資身色,清凈延命稱作“正命食”,把種植田園和合藥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以及仰觀星宿、習咒語、曲媚豪勢等以求食活命,均稱為 “邪命食”。穿著只是僧衲或伽裟,隨行竹杖一根。此詩選了兩種典型物事來概括佛子生活:“隨身只有過頭杖,飽腹唯憑折腳鐺?!边^頭杖即禪杖,用竹葦做成,長八肘,高過于頭(有婆羅門以竹杖量釋加牟尼身長的典故),泛指僧人使用的手杖,行腳僧多以禪杖隨身?!拌K”是釜一類的烹飪器具,即有三腳的鍋??空鄣裟_的鐺煮飯以果腹,看來這位僧人是靠乞討來的 “正命食”以生活的。這樣的生活雖然不時流徙,卻能隨意去尋找舒心適意的去處。后兩句“幾度遣閑何處好,水聲山色里邊行”,正道出了他的生活志趣與追求:而尋覓理想的場所,最好的還是那水聲山色頗為優美的去處。
這首詩語言質樸自然,近乎口語,表現了釋家詩人隨遇而安、淡泊自適的生活志趣,和對美好山水的執著追求。詩人已把自身融匯到水聲山色的景象之中,升華到物我無間的清凈境界。正像黃宗羲所說的:“詩為至清之物,僧中之詩,人境俱奪,能得其至清者; 故可與言詩,多在僧也?!?( 《平陽鐵夫詩題辭》)
上一篇:禪詩《山居》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嶺南六祖禪師菩提樹下藏發甕子圖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