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逐赤松游,披林對一丘。
梨紅大谷晚,桂白小山秋。
石鏡菱花發,桐門琴曲愁。
泉飛疑度雨,云積似重樓。
王孫若不去,山中定可留。
自佛教傳入中國后,中國古已有之的“隱士”、“處士”者流,便往往與佛教的在家修道者“居士”混為一談。這首詩寫尋找處士,似是表現道家的仙隱生活, 但在詩人心目中, 亦已將當時興盛的佛禪思潮暗寓其中了。
此詩最大的特點在于它對山水的選擇和描寫不像有些禪詩那樣顯得清冷空寂,而是在表面的靜態景物中貯蘊著一派勃勃生機。這正反映了早期佛教的苦修禁欲的宗旨向人生適意的審美化傾向轉變。其情調韻味,已開王維禪詩之先。
開頭起句較平,為后面留下余地?!霸囍稹北硎疽环N姑妄行之的態度,和蕭子云 《贈海法師游甑山詩》開頭即表示 “真心好丘壑”的執著態度不同,而是一種任意來去、率性而行、無可無不可的態度,沒有什么是壓迫自我的,全憑興之所至。“披林對一丘”,不僅僅是一般的寫景,它暗示方外之士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背后的山林是其衣裳,對面的丘壑是其親密的伴侶,一種物我合一、怡然自樂之感油然而生。李太白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正其意也。
雖時值秋季,詩人筆下卻毫無 “悲哉秋之為氣” (宋玉 《九辯》)的肅殺蕭條,而代之以成熟和收獲,充滿著人間田園牧歌情調。那高掛枝頭的紅澄澄的梨,那山間晚熟的金黃色大谷,暗香浮動的一片白色桂花,還有小山上那秋令特有的形形色色風物,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絢麗圖畫。從色調搭配來看,詩人也頗具匠心,以紅、黃暖色為主,間以白色,既顯得生機盎然,又顯得淡雅有致。
但終歸是方外之境,自有其不同凡俗之處。石之崚嶒兀傲,是隱士們傲視世俗的人格象征;琴之韻致高雅,是隱士們抒發襟懷的親密伴侶?!都t樓夢》中“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枚乘 《七發》: “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使琴摯斫斬以為琴,野繭之絲以為弦,孤子之鉤以為隱,九寡之珥以為約,使師堂操《暢》,伯子牙為之歌”,都是這類意象的典型表現。但詩人在暗用此意之時,又略加變化,石以鏡出之,在崚嶒兀傲之外,隱含有心底如鏡,不惹塵埃之佛意,不僅寫山石,亦寫人格。琴以愁見之,則亦隱含著方外之士終亦難以徹底超越世俗之意。細微之處,可見功力。
以上主要寫山,以陽剛凝重之氣為主,但自來寫山必襯之以水,寫水必托之以山。笪重光 《畫筌》 云: “山本靜,水流則動;石本頑,樹活則靈。”詩人亦深明此法,接著寫飛泉積云,那飛流直下,騰起濛濛水霧的山泉,那聚散倏忽、撲朔迷離的出岫之云,給全詩在凝重中增飛動、在絢麗中添清靈,從而在氣韻、色彩上形成一個和諧優美的有機結構。
結尾兩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隱士》中名句:“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山中的自然丘壑這樣優美宜人,如果不是心生塵世之念而主動離去的話,這里是值得盤桓留連的。這里似微含諷意,詩人尋找的周弘讓早年隱居茅山,多次征召不就,侯景亂時,畏死而為景中書侍郎,為時人所譏,后又任梁國子祭酒等職。詩人在這里的潛臺詞是:如此佳境,只歡迎真正的超塵出俗之士,而對那種“身在江湖,心存魏闕”、視隱為終南捷徑的利祿之徒是不歡迎的。
上一篇:禪詩《寄黃龍清老三首》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展敬上鳳林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