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谷
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
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
鄭谷的七絕,多用白描手法,清新自然,絕少用典,亦無生字僻詞,最能反映出其詩歌的主要藝術風格。
“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第一句連用兩個“白頭”,不僅使描寫的形象具有鮮明的色彩,而且將波“頭”即淮水翻起的浪花與漁翁白發這兩種本不相干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想象十分巧妙。漁翁以船為家,吃住都在船上,因而是“家逐船移”,隨風飄泊不定。到了黃昏,便將船就近停泊在水濱。鄭谷在詩中喜用疊字,這與其長期生活于南方,受當時南方俗體詩的影響有關。試看其另一首七絕:“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檻風搖柄柄香。多謝浣紗人不折,雨中留得蓋鴛鴦。”(《蓮葉》)又如:“閑立春塘煙澹澹,靜眠寒葦雨颼颼。漁翁歸后汀沙晚,飛下灘頭更自由。”(《鷺鷥》)本詩的一、二句,也是同樣如此。這種疊字句式的運用,不僅使其詩歌產生一種音樂的流轉之美,讀來瑯瑯上口,而且具有南方民歌的某種特色。
“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如果說,上兩句攝取的是遠景,這兩句則取的是近景;上兩句是泛寫,這兩句則是抓住一個典型的生活場景來特寫。傍晚時分,漁人辛勤勞作了一天,準備休息了。漁船停靠在岸邊,開始做晚飯。那么,下飯菜在何處呢?漁家自然是靠水吃水。瞧!那剛剛釣到的一尺長的鱸魚,還活蹦亂跳呢,味道絕對鮮美!兒孫們忙忙碌碌,正在將荻花堆攏在一起吹火,準備舉火造飯。可以想見,此時,也正是漁翁最愜意的時候。或許,他正悠然依靠著船篷,眼看著兒孫們在岸上忙碌、嬉戲,享受著這難得的天倫之樂呢。詩人雖然是寫“淮上漁者”,卻并不去具體描寫他們的日常打魚生活,而是抓住這一稍縱即逝的場面及時加以刻畫,從而將漁家的野趣、漁家的歡樂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同詩中所描寫的對象,這首詩的語言也十分質樸自然,不用典故,不事雕琢,詩風顯得清新活潑,明白暢曉。北宋祖無擇《鄭都官墓表》云:“(谷)《云臺編》與外集,凡四百篇,至今行焉。士大夫家暨委巷間教授兒童,咸以公詩,與六甲相先后。蓋取諸辭章清婉明白,不狎不野故然。”從本詩及前引另幾首七絕看,的確如此,有自己的精神面目,異于晚唐諸家而自領一隊。紀昀稱其“固亦足為晚唐之巨擘矣”,并非虛譽。
上一篇:鄭谷《雪中偶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韓偓《效崔國輔體四首(其一、二、四)》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