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歌·真宗時童謠》原文與賞析
欲得天下寧,須拔眼中釘;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
宋真宗時期的北宋,正宋王朝統一未久,經濟上倒也還呈上升趨勢,但北方的遼,西方的夏不斷進攻,“當時元老大臣以和親避狄為上策,學士大臣以因循茍安為正論”(南宋·葉適語)。王欽若、丁謂等人當政,老百姓被年年的“輸銀”“輸絹”“筑廟”“封禪”弄得窮苦勞累不堪。丁謂為了奉迎皇上,趕修 “玉清宮”,把匠人累死了,還要對人家的妻子 “收捕治罪”。人民恨他,視他為 “眼中釘”,這是很自然的。而作為歷史名臣的寇準,本來已經因他力排眾議,一手導演了歷史上有名的 “澶淵之盟”,在有宋一代的對外關系上取得的勝利,使廣大人民揚眉吐氣;又加上他為人剛直不阿,甚至敢和皇上爭得面紅耳赤的一身正氣,人民敬他,愛他,也是很自然的。但是,像他這樣正直的人,是不見容于世的。在太宗和真宗兩代,寇準多次被降職貶謫,最后這一次,是受丁謂的排擠,被貶到天涯海角的雷州,死在半道上。歌中的 “召寇老”正是人民的心聲。
據《儒林公議》記載: “寇準在相位,以純亮得天下心; 丁謂作相,專權黷貨。民間歌曰: ‘欲時之好呼寇老,欲世之寧當去丁’。及相繼貶斥,民間多圖二人形貌,對張于壁,屠酤之市,往往有焉。雖輕眇頑冥,少年無賴,亦皆口陳指畫,頌寇而詬丁,若夙有恩仇者”。
這首歌一共只有二十個字,兩個句子,但卻十分明確地表示了“頌寇而詬丁” 的民心。
歌的句型采用了假設條件,分別連用兩個“欲得”提出了人民心中最關心的大事—— “天下寧”和 “天下好”問題,然后斬釘截鐵地用 “須”和“無如”來限制了條件,規定了答案的范圍,從而表達了回答內容的無可辯駁性(須拔釘和召寇老),一針見血,落地有聲。這就是前人所謂:“須一刀見血,直刺題心,以數精湛語了之,則人難我易,倍覺生色。” (清·朱庭珍)
只有內容,當然不夠。一首好的歌謠之所以不脛而走,甚至于千古流傳,更重要的是憑借它的形式。和諧的音節韻調有如歌謠豐美的翅膀。首先要依靠它,歌謠才能走進千家萬戶。這首歌的結尾以“眼中釘”,押 “天下寧”;以 “召寇老”押 “天下好”,這種和諧尾韻自然產生了節奏,增強了音樂感,使人讀起來上口,聽起來悅耳,記起來容易,傳起來方便。
除了韻之外,這首歌又一特點是諧音雙關。姓名本來是偶然的。丁謂這個人不論他姓什么,都是一樣的可恨。但是不知道被哪一位發現了丁姓的丁,和釘子的釘的諧音,于是把二者聯系起來,移花接木作了一番處理,從而宣泄了要 “拔掉” 它的憤怒心情。
當人們心里有話不便或不敢直說的時侯,往往要用隱語來表示。朱光潛先生在它的 《詩論》中說: 隱語用聲音上的關聯則為 “雙關”,雙關在政治詩中尤其常見。稍后一些時期的 “打破筒(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北闶怯忻睦?。而《天安門詩抄》中的“黃浦江上有座橋,…………江橋搖,請指示: 是拆,還是燒?”一首詩,更是團結群眾摧垮 “四人幫” 的犀利武器。
當然,這一切都是自然的,合理的,絲毫不帶一點做作和勉強,這就是所謂的 “文以情生,韻以詩押”(袁枚 《隨園詩話》)。使人感到如行云流水而口口相傳了。
上一篇:《宋代民歌·雨中花·眉峰碧》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穆獲砂》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