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柳宗元《游黃溪記》原文|注釋|賞析
柳宗元
北之晉,西適豳,東極吳,南至楚、越之交,其間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數,永最善。環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瀧泉,東至于東屯,其間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數,黃溪最善。
黃溪距州治七十里,由東屯南行六百步,至黃神祠。祠之上,兩山墻立,丹碧之華葉駢植,與山升降。其缺者為崖峭巖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黃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麗,殆不可狀。其略若剖大甕,側立千尺。溪水積焉,黛蓄膏渟來若白虹,沈沈無聲有魚數百尾方來會石下。
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臨峻流,若頦頷齗腭。其下大石雜列,可坐飲食。有鳥赤首烏翼,大如鵠,方東向立。
自是又南數里,地皆一狀,樹益壯,石益瘦,水鳴皆鏘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緩,有土田。始,黃神為人時,居其地。
傳者曰:黃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號黃氏,逃來,擇其深峭者潛焉。始,莽嘗曰:“余黃,虞之后也。”故號其女曰“黃皇室主”。“黃”與“王”聲相邇而又有本,其所以傳言者益驗。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為有道,死乃俎豆之,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陰溪水上。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歸為記,以啟后之好游者。
本文寫于元和八年,這時作者貶永州已八個年頭,抑郁激憤漸減,思想深刻而趨于通達。他雖仍想為國為民做一番事業,但對再獲重用已不抱厚望。他感嘆自己“萬事橫生,不知其端”,“自度罪大”,以為今后應該“把鋤荷鍤,決溪泉為圃以自給茹,其隙則浚溝池,藝樹木,行歌坐釣,望青天白云,以此為適。”(《與楊晦之第二書》),心情顯得平和,所以這篇《游黃溪記》所表現的作者形象只是探幽賞奇,欣然自適,似無發揮;而對山水、人物卻有其獨特的見解。
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描繪黃溪的奇麗景物,并介紹黃神祠中黃神的來歷,和他所受敬遇。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黃溪最善”)寫永州、黃溪的地理位置,由遠及近并用層層襯托手法,突出黃溪景色之美。
文章開始概括地指出、在晉、豳、吳、楚、越等廣袤的土地上,以永州山水為最美,而永州又以黃溪為最美,從而突出黃溪山水之美是那片廣袤土地上最美最美的。古人曾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楊朔山水甲桂林。”這段正可仿照它壓縮為“永州山水甲中南,黃溪山水甲永州。”這段開篇點題,引人入勝。文筆如奇峰突起,連用兩個“最善”,卻不無夸張之意,
第二部分:(從“黃溪距州治七十里”到“居其地”)具體描繪黃溪山水的奇麗。
先交待黃溪的位置:“黃溪距州治七十里,由東屯南行六百步,至黃神祠。”接著寫在黃神祠所見的景物: 寫山,雙峰對峙。陡削如墻; 寫山上景物,“丹碧之華葉駢植,與山升降。”“丹”,“碧”,色彩鮮明,紅花綠葉相輝映,跟著山勢高上去,兩山花葉遙遙相對,紅花象丹朱,綠葉象碧玉。景物美好,暗露作者喜悅心情。兩山之間山谷巖窟中有水,水中小石平布,這些景物都在黃神祠的高處。作者沿溪上山,提衣涉水八十步來到初潭,驀見奇麗景色,驚以為筆墨難以形容 (先總括一句,極寫初潭之奇麗)。大概山象剖開的極高 (千尺) 的大甕,壁立潭側; 潭水澄碧,象積聚的青黛。凝凍的油脂; 溪水象白虹,悄無聲息地緩緩流入潭內; 又見數百條魚,正游來會聚水邊石崖下——這恰似一幅幽美奇麗的風景畫。人們愛稱贊一首好詩為“詩中有畫”,這段文字描繪景物如此逼真、形象,豈非“文中有畫”?仰睇俯視,景物有靜、有動,色彩鮮明,境界幽清。水中游魚的出現,更顯潭水清澈;用擬人手法寫數百條魚正游來會聚水邊崖下,不僅使寂靜的山林增添盎然生機,也表現了作者的游興。
寫第二潭景物時,運用比喻手法,突出山鳥的形象。如寫面臨峻流的巍峨群山,象牙齒露出在牙床上; 寫紅首黑翅之鳥,大如天鵝,又寫潭邊群山之下有大石雜然羅列,人們可坐在石上小憩賞景,欣然就餐,一面呼吸著山水間的清鮮空氣,何等舒適愜意! 大自然美景如畫,加上人的活動,更添詩情畫意。
接著寫南行數里后的山水,“石益瘦,水鳴皆鏘然”,這里山更小了,而水卻因從高處急流而下,水聲都很大。這與初潭的山“側立千尺”和溪水“來若白虹,沉沉無聲”形成鮮明對照。再南行一里,來到遼闊的平原。這里山舒水緩,有農民居住,最后一句過渡到下文。
以上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寫黃溪山水以黃神祠為起點,以溪水為線索,寫一路所見用移步換形的手法逐層展開,所描寫的景物有靜、有動,有形、有色、有聲。有時寫景狀物運用比喻,生動形象;有時情景交融,意興盎然。讀來使人心往神馳,宛若身歷其境,目睹其景。這部分分層寫景,文筆激揚舒緩,揮灑自如,這部分語言簡潔錘煉,但卻刻畫人微; 描繪山水淡泊古雅,但卻意境深遠。有人贊柳宗元的詩“清瑩透澈,鏗鳴金石”,從這段文字看,柳文確也精美清麗,韻味無窮。
第三部分: (從“傳者曰”到“今祠在山陰溪水上”) 由祠及人,寫黃神。
上文末句的“始,黃神為人時,居其地”,起承上啟下作用。這段介紹了黃神的身份、來歷和所受之敬遇。
黃溪地處偏僻,并非名山大川,而作者譽為“最善”; 黃神原為逃亡,并不屬名士清流,而居民“以為有道”。作者寫山水而加入史筆,并且獨具只眼,超凡拔俗。想當初柳宗元因政治失意,寄情山水。他來黃溪循溪登山,探奇賞幽的過程,正是從前黃神逃亡,篳路藍縷的路程。“黃神王姓”,相傳為漢代篡逆叛臣王莽的后裔,因吸引人們安居黃溪而受到尊敬,人們把他奉為神明,并立廟祭祀。人民愛戴他、紀念他,每年奉祀不絕。為了便于祭祀,還將黃神祠移到近處。《柳河東集》中有一篇《韋使君黃溪祈雨見召從行至祠下》,“祠”就是指黃溪的黃神祠。黃神祠大約始建于東漢,到唐柳宗元時已有七、八百年歷史,而人們還在這里供奉不絕。
聯系文章上兩部分可看出:“山水不因偏僻而有損,人民不因逆境而無道。”距今一千多年的柳宗元還真有點唯物主義觀點哩!至少他是有反傳統的、進步哲學思想的。文學史上評定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說他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由此可窺一斑。
第四部分:為最后一個自然段。交待了寫作時間以及寫文的用意:以啟(引導)后之好游者。
這篇游記,開篇點題。作者先點明黃溪的地理位置,同時用層層襯托手法,突出黃溪山水的美好。接著以漫游路程為徑,以一路所見景物為緯,用移步換形寫法,寫隨立足點的變化而觀察到的不同景象。與景狀物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寫得有形:“兩山墻立”、“若剖大甕,側立千尺”;有色:“丹碧之華葉駢植”,“黛蓄膏渟”、“來若白虹”、“有鳥赤首烏翼”;有聲:“水鳴皆鏘然”。所描繪的景物絢麗多姿,生動形象。結尾處還對當地古跡追源溯本,加以考證。開闊的思路,開拓并豐富了文章的思想內容,而全文卻不到六百字,可見文字的簡潔凝練。文章層次清楚,結構嚴謹,過渡銜接也很自然。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歷來備受贊揚,他寫游記總不忘先名方位,以使讀者有清晰印象。寫景能捕捉特征,刻畫入微,這是他平日認真觀察、體驗情態的結果。所謂“漱滌萬物,牢籠百態”。他筆下的景物生動如畫,神妙細微,寄托深遠,而且文筆清新,富有詩情畫意。
柳宗元的游記散文對我國游記文學的發展有相當的影響。柳以前的游記散文多白描手法,粗線勾勒; 自柳宗元始,他創造性地繼承了前人在這方面的藝術經驗(如酈道元的《水經注》,元結的游記散文等),有所創新,他的山水游記散文博覽物象,雕刻眾形,窮態極妍,移情入景,正如林云銘《古文析義》中所說:“語語指劃如畫,千載之下,讀之如置身其際。”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對后世頗多沾溉,宋代的歐陽修、蘇軾,明代的徐宏祖,清代的姚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影響。林紓說:“黃溪一記,為柳州集中第一得意之筆,雖合荊、關、董、巨四大家,不能描而肖也。”為歷代所宗奉的唐宋四大畫壇名家尚難以心摹力追,柳文手筆之高可見矣。
上一篇:歐陽修《游鰷亭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滟澦堆賦并序》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