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唐順之·復官后報京師友人》原文賞析
姓名不復掛朝參,魚鳥由來性所耽。篋里符經(jīng)都已廢,山中藥草漸能諳。疏狂自分三宜黜,懶病其如七不堪。深謝故人推轂意,莫將陽羨比終南。
唐順之嘉靖八年 (1529)會試第一,官翰林編修,后罷官在故鄉(xiāng)陽羨山讀書十余年。嘉靖三十三年 (1554) 復召用。得召用信息,報京師友人,申明心跡。
“姓名不復掛朝參,魚鳥由來性所耽”,總述十余年隱居讀書的體會。“朝參”,官員朝見皇帝。名不掛朝參,即姓名不在朝籍。“姓名不復掛朝參”,在平靜中帶著不平。表面上說久不在朝任職,隱居山林,以魚鳥為友,以魚鳥為樂,習以成性。“耽”,專好。其實,內(nèi)心并不平靜。就唐順之而言,從悉心仕進到性耽魚鳥,是一個變化; 就當時知識分子的心態(tài)而言,性耽魚鳥的人,大概也極少極少。因此,這“魚鳥由來性所耽”的原因是“姓名不復掛朝參”。名不掛朝參的原因,詩人留在第三聯(lián)中申述。
“篋里符經(jīng)都已廢,山中藥草漸能諳”,承“魚鳥由來性所耽” 申述。因為“由來”性耽魚鳥,故而“篋里符經(jīng)都已廢”。“篋”,書箱。“符”,兵符,借指武略。“經(jīng)”,經(jīng)書,借指文策。唐順之嘉靖八年會試第一,堪稱精于文策;史稱他通曉兵法,兼長刺槍拳棍,堪稱精于武略。既然如此,聲稱“都已廢”,廢其所長,必有原因。這個原因,作者依然引而不發(fā),確乎善于蓄勢。“山中藥草漸能諳”,是對上句的補充。“諳”,熟悉,熟知。既然符經(jīng)已廢,人腦總要活動,思維不能真空。不經(jīng)心國事,不攻研文策武略,則可多識草木之名,草木之形,草木之性。引人注目的是一個“漸”字,這個“漸”字既反映詩人熟悉藥草名、形、性的漸進過程,又反映了詩人棄符經(jīng)諳藥草的艱難過程。從心理的角度說,這個“漸”字,有千鉤之力。
“疏狂自分三宜黜,懶病其如七不堪”,以自責的口氣訴說“姓名不復掛朝復” 的真諦,委婉多諷,十分得體。“三宜黜”用柳下惠事。據(jù)《論語·徹子》篇記載,柳下惠任法官時,三次被罷官。有人勸他離開,他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意思是,只要耿直對待人事,到哪里都會被罷官。這里借柳下惠事,說明自己正直。正直而被罷官,卻自責 “疏狂”,妙處是意在言外。“七不堪”用嵇康事。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對山濤推薦他做官深為不滿,以“七不堪”、“二不可”九條理由拒絕。其中 “七不堪”有“臥喜晚起”,不堪早起視事; “性復多虱,把搔無已”,不堪穿著整齊,揖拜上官……借嵇康事與借柳下惠事并不相等,借柳是直接的,故加“自分” 以肯定; 借嵇是類比性的,則加“其如” 以調(diào)節(jié)。這種分寸感,帶著文章家的氣質(zhì)。至此,詩人已經(jīng)從自身的、社會的兩個方面回答前文提出的懸念,完成了詩思的主旨。
但是,題目是“復官后報京師友人”,必須有明確的表示,“深謝故人推轂意,莫將陽羨比終南”,是必不可少的結束語。“推轂”,原為推車輪,比喻助人成事。此為推挽提攜。據(jù)記載,唐順之后期復用,先后受到趙文化和胡宗憲的推薦。盡管前文申說廢符經(jīng)耽魚鳥,且疏狂懶病,但是,唐順之還是毅然接受了朝廷的復用,在復用后“受知分宜,戮力行間,身當倭寇,轉(zhuǎn)戰(zhàn)淮海”,終到“受事未幾,遂以身殉”。這后來的事實說明唐順之非一般沽名釣譽、醉心官爵者可比。這個事實卻先預示在“莫將陽羨比終南”詩句中。“陽羨”,山名,詩人罷官后讀書于此。“終南”,山名,在陜西西安市南。唐代盧藏用隱終南山,后以高士得宮,人稱“終南捷徑”。詩人表示心跡,他與盧藏用不同,他以直道事人、憂民愛國為念,不以官爵勢利為意。他后來的行為和他的詩意是一致的。讀其詩,想其人,亦感人至深。
上一篇:古詩《李夢陽·圣澤泉》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施閏章·天衣寺同景玉桐君》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