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中玉趙山林
云間踏白看纏旗, 莫忘西湖把酒時。
夢里吳山連越嶠, 樽前羌婦雜胡兒。
夕烽過后人初醉, 春雁來時雪未滋。
為問從軍真樂不? 書來粗遣故人知。
這首詩作干元祐四年(1089)蘇軾知杭州時。一日,蘇軾與左藏副使劉景文等人在吳山有美堂宴集,席上劉景文先作詩,蘇軾作《次韻答劉景文左藏》,后又作此詩,故稱“復借韻”。
岢(kě)嵐軍,太平興國五年(980)置,地在今山西岢嵐縣,因當地有岢嵐山而得名。岢嵐軍正當宋遼邊境,離西夏也不遠,是一處軍事重鎮。這位姓葉的朋友以朝奉大夫的頭銜去岢嵐軍去當通判,不久就要奔赴前線。蘇軾這首詩就是為他送行的。
詩一起筆便擺脫現境,而從別后寫起,說您到達北疆,率領騎兵在前線巡邏的時候,可別忘了今天與友人在西子湖畔的聚會。“云間”形容岢嵐山高入云端。“踏白”為唐宋騎兵番號名,經常擔任機動靈活的作戰任務。這第一句不僅顯示出岢嵐軍地勢的險要,而且也使讀者想象到葉朝奉身著戎裝、策馬巡邊的颯爽英姿。正因為前方的軍事生活緊張而繁忙,那么今天的西湖暢敘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更加不應當忘記。
頷聯即承上“西湖把酒”而來。吳越的秀麗山川包括風景如畫的西湖,將永遠留在您的記憶里,并經常形之于夢寐。今天在西子湖畔開懷暢飲,有吳娃越女清歌佐酒,到了前線再有宴會,樽前就只有羌婦胡兒,那該是另外一種風情啦。
頸聯進一步想象邊疆的生活場景。夕烽,當指平安火。唐代,邊塞之地大約隔三十里設一烽火報警站。每日初夜,放煙一炬,稱為平安火。此處“夕烽過后”,表明這一天已經平安地度過,沒有發生戰事。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士們才能喝上幾杯,以解除一天的疲勞。所以這里的“人初醉”并不意味著邊防的松弛,而是以局部的、暫時的松弛來反襯整體的、長期的緊張。是一種欲擒故縱的手法。邊疆生活的艱苦與邊地的嚴寒是聯系在一起的,當中原大地春回,南雁北歸的時候,這里的積雪還沒有融化哩。
既然邊疆的生活如此緊張,如此艱苦,那么這種從軍的生活還談得上樂趣嗎?詩人希望葉朝奉時常來信,把自己的切身體會傾談一番。
實際上,蘇軾本人是一直追求“從軍樂”的。在青年時代所寫的策論中,他就認為對遼和西夏的侵擾不應當采取妥協退讓的態度,而應當予以堅決的還擊。在《教戰守策》中,蘇軾批判了“以去兵為王者之圣節”的“迂儒之論”,認為當今之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他主張“教戰守”,“使平民皆習于兵”,“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在二十七歲所寫的《和子由苦寒見寄》一詩中,蘇軾寫道:“山西良家子,錦緣貂裘鮮。千金買戰馬,百寶妝刀環。何時逐汝去,與虜試周旋。”此外他還多次表露過奔赴邊疆、抗敵報國的愿望。在五十三歲所寫的這首送別詩里,詩人對將要奔赴前線的友人表示羨慕,正是他這種愛國情感的又一次流露。
上一篇:王步高《在金日作》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唐]高適《塞上》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