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1)此詩作于神宗七年(1084),作者時年49歲。他在廬山游覽十余日,作詩多首,最后游西林寺時,題在寺里墻壁上,作廬山詩的壓卷之作。西林:即西林寺,一名干明寺,在今江西九江南廬山上,始建于東晉太元二年(337),晉高僧慧永所居,為廬山名剎之一。
(2)橫看:正面看。嶺:頂端有路可走的山,形長且平。側:側面看。峰:山峭拔而起,形尖且高。
(3)高低:一作“看山”。
(4)真面目:指全貌。
(5)只緣:因為。
【賞析心得】
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任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知州。就在這一年,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蘇軾詩文中的一些字句,斷章取義,說他訕謗新法,加以彈劾,逮捕入獄,關了一百三十天,是為有名的“烏臺詩案”(烏臺,指御史府。《漢書·朱博》:“博御史府中列柏樹,常有野鳥數千,棲其上。”故稱御史府為烏臺)。蘇軾出獄后被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團練副史。歷經六個年頭直到元豐七年,才改調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借此機會,他特地過江登廬山。經“烏臺詩案”文字獄后,一段時間,蘇軾心有余悸,不敢寫詩著文。蘇軾久仰廬山,今夙愿得償,不禁喜形于色,盤桓山中十余日,飽覽風光,寫下了《廬山二勝》等記游詩,最后至山南西林寺,將《題西林壁》題于該寺墻壁上,算是游覽總結,也是他廬山詩的壓卷之作。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詩人在廬山逗留了十多天,飽覽風光之后,對廬山全貌有所了解,借最后游西林寺之際,要做個總結了,他的印象是通過橫、側、遠、近、高、低、中七個角度觀察和游覽廬山奇峰秀嶺,千姿百態、變化多端、高深莫測,越看越神秘,越來越迷離了。百思求解,經過大獄大貶,又將跨入知天命之年的詩人,終于悟出了其中原因,他嘆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作者即景明理,通過自己游歷廬山的親身體會,巧妙地說明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個道理,富有詩味、蘊含哲理、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即景說理,借景物描寫說明一個道理,寫成有理趣的詩句,既蘊哲理,又有詩味,被稱為理趣。理趣詩是宋詩不同于唐詩的一大特點,《題西林壁》便是其著名的范例。
上一篇:韓愈《題木居士二首(選一)》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朱彝尊《云中至日》原文翻譯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