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特性》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匈牙利哲學家、美學家喬治·盧卡契的重要著作,是作者積50年美學研究成果之大成。原書共分3卷,中譯本只譯出第一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本卷有6章,約38萬字。主要章節內容有: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問題、科學中反映的非擬人化,藝術由日常生活中分化的預備性原理問題,對現實審美反映的抽象形式等。書中應用歷史體系的方法和馬克思主義反映論的觀點,對人類的審美反映和藝術的基本特性作了哲學和社會學的系統分析,詳細論證了審美和藝術的歷史形成以及巫術在審美形成中的作用、藝術作品的結構特點等美學理論,作者在前言中寫到,這部美學的中心內容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從哲學上論證審美的形成方式;對美學特殊范疇進行推導并界定美學與其他領域的界限。作者認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態度是第一性的。如果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一條長河,那么由這條長河分流出了科學和藝術這樣兩種對現實更高的感受形式和再現形式。各種反映方式所存在的一切區別和對立只能在這種物質與形式相統一的現實中演化。盧卡契進一步從反映論的觀點提出了模仿的問題。他指出,模仿是把現實中對一種現象的反映移植到自身的活動中。對于人說來,模仿不僅是生活中的基本事實,也是藝術活動的基本事實。審美的形成是與對被反映事物進行模仿的固定分不開的。他把模仿看作是“藝術的決定性源泉”,并努力去揭示藝術中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辯證關系。從而進一步闡述了藝術的啟迪作用、藝術的教育意義和社會職能。本書引用了大量的歷史上的論點,并表述了自己的獨到見解;不過由于博引旁證、插話較多,使人不易掌握思想線索。盡管如此,本書仍然不失為具有深刻洞察力和創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專著。
上一篇:《實用主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居易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