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此詩作于天寶十三載(754),時李白在涇縣(今屬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汪倫:安徽省涇縣農人。《李太白集》宋楊齊賢注:“白游涇縣桃花潭,村人汪倫常釀美酒以待白,倫之裔孫至今寶其詩。”
(2)踏歌:我國古代民間的一種歌詠方式,數人連手,一邊走一邊唱,踏地為節拍。
(3)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涇縣西南水東鎮附近,深不可測。
【賞析心得】
這首贈別小詩傳誦至今,為人激賞,是有其道理的。第一,打破常規,直呼其姓名,看似徑直無味,實則干脆明白,沒有轉彎抹角,給人留下新鮮而深刻的印象。因為贈別詩寫得好不好,取決于本身詩文的表達藝術水平的高低。第二,采用比物代替比喻的手法,無形的情誼給人一個客觀而生動的衡量。第三,送別時只聞其歌不見其人。人呼之欲出卻未出。這種含蓄的送別方式與直呼姓名的手法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詩人已經上船,輕舟欲發,忽然聽到岸上一群人踏歌而來,由遠及近,歌聲日漸清晰。他知道,這是涇縣新結識的朋友汪倫,帶著桃花潭的村人來送行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感情本來就豐富的詩人,這時更是情不自禁,激動無比,他一時想不到用什么來形容汪倫他們的深情厚誼,靈機一動,就地取“材”,就用本地深不可測的桃花潭來比量吧。潭水“深千尺”,不及送別情。“不及”,其妙無比,潭水千尺,有量;別情無形、無量。就這“不及”一轉換,人們就清楚,汪倫送別李白之情意,比桃花潭千尺水還要深,自然逼真,說得明白。
被送之人李白,送行人汪倫,皆直呼姓名,打破古代轉彎抹角的遮遮掩掩,別開生面。唐人詩中,還有“舊人惟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都因此直呼姓名,寫出的詩歌皆膾炙人口。
上一篇:張九齡《照鏡見白發》感懷身世抒發凌云壯志
下一篇:王建《贈李愬仆射二首》戰亂平叛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