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過就是對自我的不斷否定。面對發展的世界,我們必須突破自我的局限,否定現有的自己。不要以現有的成就為滿足,必須突破現有的水平、現有的認識、現有的思想境界。這種突破、這種自我否定、這種超越,就是改過。改過在于不斷地創造一個新的認識空間,一個新的生命空間。
儒家有話:“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改過,是遵照圣賢的教誨,把自己不正確的思想和觀念隨時改變過來,樹立正確的思想和觀念,進而形成正確的行為和習慣。人不怕犯錯誤,犯錯誤要心生慚愧,及時改正錯誤。所謂一念脫萬劫,乘愿再來。“乘愿再來”,這是何等的氣魄,因為它將所有過去的觀念徹底拋棄,徹底改變,獲得新生,脫胎換骨。
在家庭教育中,有這樣一個常見的反映不同教育理念的生活現象。小孩子淘氣好動,在家里圍著桌子跑,不小心頭撞到了桌子上,孩子哇地哭起來。此時,許多家長往往會采取的方法是,抱著孩子,哄哄他,去打桌子,指責它為什么碰了孩子;而有的家長則是拉著孩子走到桌子旁,問孩子是不是自己跑快了,是不是自己不夠專心,讓他找到自己的責任。雖然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對孩子的教育卻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孩子從小就可能養成兩種截然不同的對待問題的態度:或是積極地從自身找問題,勇于自己承擔責任;或是遇到問題就指責別人。
我們總結工作,分析問題,是“歸因于內”還是“歸罪于外”,是常見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和方法,而只有“歸因于內”,才能使我們的工作水平得到提高,心智模式得到改善。
我們每個人都有種種缺點和不足,但最大的不足是,出了問題不是首先向自己的內心尋求,而是埋怨張三,埋怨李四,埋怨環境。禪宗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六祖慧能黃梅得法,也就是他得到了五祖的衣缽,到嶺南光孝寺聽印宗講經,看到兩個僧人在寺院外面的旗桿下面爭論,一個僧人說是幡動,一個僧人說是風動。慧能聽到了,說,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而是仁者心動。這就是禪宗的著名公案,它作為經典案例被收入《六祖壇經》之中。他告訴我們,遇到困難,遇到挫折,遇到問題,要首先向自己的內心尋求,所以佛家的學問又叫內學。我們面對生活,面對工作,重要的是改過。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改過要形成我們的一種習慣,就像我們每天早起疊被和洗臉一樣,也像我們鍛煉身體,不管風雨晨昏嚴寒酷暑,只要堅持下去,就會獲得一個健康的身體。
現場管理也是如此。現場管理最重要的理念,是讓每一個員工開發自己的內心潛能。原材料和各種費用能不能更節省,我能對上道工序、下道工序,或團隊的其他人做些什么,能不能讓產品工藝更合理、質量更好等等,這一切都是一個改過的過程。同時也更體現了一點,即覺悟比責任更重要,有覺悟的員工,他會超越領導的期望,給領導一個意外的驚喜。譬如說,當年報社有一篇稿子的政治問題,躲過了記者和編輯的眼睛,最后在報社揀排車間被一個揀排工人發現了。我在三洋制冷調研,遇到這樣一件事情。一個工人在操作加工中心切割鋼板,工人的操作要按照技術人員設計的程序進行,這個工人拿到工程技術人員的設計程序,看了之后,就和技術人員說,你設計的程序不合理,浪費材料。這個工人提出了一個更為合理的設計程序,節省了大量材料。按說,一個工人簡單地執行就行了,他提出這個方案,是對他本分的一個超越,他超越了責任,這就是一種覺悟。當年我率領專家組到東電公司搞企業文化設計,我們在新修的廠房里看到工人在安裝發電機組,工人們總是根據實際情況施工,而不是按照已做好的圖紙,如果完全按圖紙施工,設備之間就銜接不上。
改過也是對自我的不斷否定。我們在工作生活中,要想幸福美滿,想工作有成就,就必須對自我不斷否定。我們的缺點與不足,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中舍棄,以此提高自己的德行。儒家的修身、道家的功夫其實都是對自我的不斷否定。佛家亦然,所謂的晨鐘暮鼓、早晚日常功課,就是對自我的不斷否定。禪宗慧能大師在《壇經》中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不能干一件事情、做一項工作總是看別人的缺點,關鍵是看自己做得好不好。我們研究會廁所疏于打掃,有一天一位領導到會里來,上了我們的廁所,出來時皺起了眉頭。我看過一本書,說是廁所代表了一個單位的文化,想到此,我臉紅,我慚愧,必須改過。我沒有埋怨,而是先從自我做起。第二天,我很早來到會里打掃廁所,一連一個星期,開始大家沒注意,其后,大家看到潔白如玉的便池和水漬未干的痕跡,便坐不住了。那天,我還是很早來到會里,看到一個員工坐在大廳里看報紙,我掃了一眼廁所,見廁所已打掃得干干凈凈。
改過,其實是一種修身功夫。過去君王發生了問題,他們常常齋戒沐浴,向內心尋求,到泰山封禪,從山底走到山頂,一路就是在懺悔,把自己的錯誤說出來。一念至誠,天地感通。因此,出現問題,應首先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向自己內心尋求。佛家有個理念是“業障”,“業”就是造作行為,把業與障消除,才能真正達到天人合一。《金剛經》中說“降伏其心”,所降伏的是不正確的思想和觀念,是我們的邪思妄念,因為它會影響我們的進步,也會影響人群的溝通和相處。在家庭和社會中,出了過錯,先從自身找原因,這個家庭和社會才是一個美滿的家庭和社會。正如梁漱溟所說:“成功是什么呢?成功是巧,是天,不是我。失敗是什么呢?失敗是我,是我的錯誤,我有缺漏。”一則寓言中說,“一個遠行的路人最大障礙是他鞋里的一粒沙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年曾子臨死的時候才說“我可以放心了”,他放心什么?他放心的是他的修身功夫。作為圣人,尚且說自己的修身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可見修身之難。常存改過之心,才能工作有成就,生活幸福美滿。
要改過,降伏其心,就要使自己的心靜下來,正如莊子所說“心如止水”。人和宇宙是一體的,人的身體就是一個小宇宙,一個人不能自愛,連自己的身體都調理不好,遑論其他?老子說:“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大學》中說:“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佛家的禪定,又譯為“靜慮”,更是靜的無上大法,如《楞伽經》中說:“于寂靜勝處,生平等智慧。”動是變化的,靜才是根本。人生所練的就是靜,智慧源于靜。而對無常的世事,靜能以不變應萬變。無為而為,沒有分別心的靜,是最高層次的靜,可以達到上善境界。每臨變數都有靜氣,靜中蓄力,錘煉我們對變數的承受力。靜是一種心靈的寧靜,讓人們摒棄誘惑,濾除雜念,進入自我完善、人格升華的至純至美之境。只有靜下心來去觀察去思考,才能發現改進的機會,獲得發展的空間。被傳媒界譽為“真正的世界級品牌”的阿里巴巴,外部沒有壓力時,危機卻在內部醞釀。2009年和2010年,分別有1219名和1107名阿里巴巴會員涉嫌詐騙全球買家,且有跡象表明阿里巴巴直銷團隊的一些員工,為了追求高業績高收入,明知網站上的賣家涉嫌欺詐卻依舊給予審核通過,使其加入阿里巴巴平臺,導致部分買家受騙上當。風光無限的阿里巴巴遭遇自己的滑鐵盧——誠信危機,而這一切危機,都源于內心的浮躁,拿著望遠鏡找不到對手,最終只能迷失自己。只有放下浮躁的心態,修心煉性,使內心的清凈與洞察的清明結合,才能獲得一個圓融的合乎天地自然的生命境界。
有句老話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覺得修身更是如此。改過,隨著環境的變化,身心也隨之變化。過去自己心量狹小,虛榮心太重,這就產生不好的行為。但這不要緊,重要的是改過。首先擴大心量,能夠寬舍。其次是舍欲。有了欲望,就容易產生惡的念頭。第三是觀想,觀想自己要干一番弘揚中華文化的偉大事業,以這個大的目標來破除邪思妄念,絲毫不能掉以輕心,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所以,每天每時每刻都在善護念,都要在道中,心里就充滿了愉悅。享受物欲是外在的,是幻象,是可變的,人只有克服了物欲,心中才能充滿了喜悅。所謂的法喜充滿,它像一股股清泉,從自己的心底涌出,充溢全身,使你的精神充滿清凈,充滿愉悅,充滿力量。多少年來,我讀圣賢書,讀佛家經典,讀《金剛經》,其實這些經典真正學好了,如理如法,都會得到實際的利益。
上一篇:忍耐,可以廣闊你的生命
下一篇:看不見的存在決定和引領著看得見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