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嶠·《中秋月二首·其二》
圓魄上寒空(1),皆言四海同(2)。
安知千里外(3),不有雨兼風(4)?
【注釋】
(1)圓魄:魄,月光。圓魄,指中秋節的滿月、圓月。
(2)四海:到處。
(3)安知:怎么知道。
(4)不有:沒有。
【賞析心得】
李嶠在當時就有詩名,曾以風、月、雨、露等自然現象寫過不少詩篇,時人爭相傳詠,其《中秋月》頗具哲理,當是晚年所作。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八月中秋之夜,圓圓明月高懸寒空之上,該是普天之下,處處都能沐浴到它那清涼的銀輝啊。“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然而,詩人突然提出,你怎么知道千里之外就沒有風和雨呢?這一問,倒是把人問住了。事實上,八月中秋夜,普天之下,并非處處皓月當空。同一時刻,也許此地明月高懸,別處卻是風雨交加,出現完全不同的氣候現象。
這首小詩揭示了一個真理:世上事物千差萬別,從來就不可能一成不變。同一時刻,不同地方;同一人物,不同時候,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這個哲理,詩人自己就有切身體會。他歷經四朝,三度為相,才思敏捷,宦海得意,但最終于古稀臨近之年被玄宗趕出京城,“長安明月夜,廬州風雨時”,在凄風苦雨中客死異鄉。
上一篇:劉商·《醉后》自諷唐詩
下一篇:張九齡《照鏡見白發》感懷身世抒發凌云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