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耒《夜坐》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賞析心得】
張耒家本清貧,苦學成才。熙寧年間舉進士后,曾居館(秘書、著作和史館)八年,后游學陳州,得蘇軾器重,被稱“蘇門四學士”之一。哲宗即位,因陷元佑黨籍,一貶再貶。蘇軾逝世,他已是五十歲老人了,為其在陳州舉哀,遂被第三次貶到黃州。面對廢放,家中又有十幾口饑寒之累,他還賦詩《夜坐》寄意,確實令人欽佩。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作者起句緊扣詩題“夜坐”。夜深人靜、寂寞孤冷,表明詩人處境艱難,但天上秋月分外明亮、照人心扉,給人以極大鼓勵。已入深秋,夜霜欲降,但它又不是驟然降落,而是隨著日轉星移,先將空中大氣澄清,使月更明、星更亮,讓人們清清楚楚看到嚴霜漸漸降落大地,給人間送來寒意,以便他們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作者深夜枯坐,室外霜降風起,殘葉抖動、沙沙作響,引起了他內心的強烈共鳴。因受黨籍迫害,蘇軾及蘇門學士相繼謝世,秦觀逝于元符三年(1100),蘇軾逝于建中靖國元年(1101),陳師道逝于崇寧元年(1102),黃庭堅逝于崇寧四年(1105)。如今,就只剩下自己這片梧桐老葉了。詩人在稀稀落落的桐葉迎風聲中,奮起抗爭,內心吶喊:要不甘衰謝,在日漸冷落的北宋末期詩壇中,以自己樸實無華的詩篇,為人間送來錚錚秋聲。在朝政日益敗壞的徽宗后期,北宋末年,張耒身處孤境、安貧守道,表現出的堅強、剛毅、執著和超脫,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上一篇:文天祥《議糾合兩淮復興》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王安石的《春夜》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