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議糾合兩淮復興》
清邊堂上老將軍,南望家鄉(xiāng)淚濕巾。
為道兩淮兵定出,相公同作歃盟人。
【注釋】
(1)此詩作于德佑二年(1276)三月初,守將苗再成迎接文天祥一行入真州,將校、諸幕皆集聚在清邊堂上,商議兩淮復興大事。苗成提出,只要淮東制置使(駐揚州)李庭芝與淮西制置使(駐廬州,即今合肥)夏貴,借丞相(文天祥)逃難在此之際,和好拒元,聯(lián)合復興,江南可定。這首詩即寫此事。
(2)清邊堂:指真州州治(辦公地)。老將軍:指真州守將苗再成等將校。
(3)歃(音“煞”)盟:古時立盟約的人,用血涂口邊,表示不反悔,叫做歃盟,也作歃血。
【賞析心得】
文天祥一行,自德佑二年(1276)正月二十日被元軍扣押往北,至二月二十九日,一夜之間在京口(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脫險,得以逃出,首尾恰好四十天。他們一入真州,見州人盡穿中國衣冠,如流浪人乍歸故鄉(xiāng),好像重見了天日!宋將苗再成將文天祥一行迎入真州清邊堂時,諸將校、幕僚接踵而來。
“清邊堂上老將軍,南望家鄉(xiāng)淚濕巾。”當文天祥告知京城臨安發(fā)生的事情時,聚集在清邊堂上,消息閉塞的真州官吏慷慨激烈,不禁淚流滿面。守將苗再成等老將軍,看見脫險而至的文丞相,非常感動,信心百倍地提出,只要駐守廬州的淮西制置使、年近八十的老將夏貴與駐守揚州的淮東制置使李庭芝握手言歡(原來不和),分別率領軍義(宋朝正規(guī)軍與百姓義勇軍的組合)之師,進至京口和金城(南京),即可鉗住深入兩浙的元軍,切斷后路,虜帥即可活捉也!“為道兩淮兵定出,相公同作歃盟人。”大家認為,兩淮合兵,江南傳檄可定,絕對是個好計策。于是,文天祥與苗再成立即草擬通告,邀約兩淮將領,聚盟立約,共拒元兵。不料,淮西制置使夏貴已在該年二月投降元軍,八十余歲還成叛將,實在可嘆可悲!淮東諸將,僅因消息閉塞,晚了幾天,錯失良機,再好計策也成泡影!實在令人痛心!
上一篇:李清照《詠史》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張耒《夜坐》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