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春夜》
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
【注釋】
(1)《夜直》,又題作“春夜”。夜直,就是現在講的值夜班。宋代制度,凡翰林學士,每夜輪流在學士院值班住宿。王安石于神宗熙寧二年(1069)在京師任翰林學士,初春值夜班。其時神宗已決心采納其意見,實施新法。此詩寫的便是變法前夕,作者夜不能寐的激動心情。
(2)金爐:古人習稱銅為金,故此處應是銅香爐。香燼:爐內的香已燒成灰燼。古時宮廷富貴人家以燒檀香為避穢。漏:古代計時工具。以壺盛水,使其滴于有刻度的器皿中,視器中盛水情況來計時。漏聲:漏壺滴水的聲音。
(3)翦翦:翦同剪。翦翦形容春風似剪刀一般快利,略帶寒意。
【賞析心得】
熙寧元年(1068)四月,神宗趙頊即位后,即召見王安石。王到汴京開封后,越次入對,直接向皇帝匯報了變法設想。本詩寫的當是次年(1069),王安石為翰林學士,等待神宗決定是否采納變法的前夕,初春夜直時的情景。
“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銅鑄香爐里的檀香已燒成灰燼了,漏壺中的水滴聲漸漸小了,如利剪般的春風吹來,使人猶感陣陣寒意。這是雙關語,詩人表面是在講翰林院夜直時香已燒盡,漏壺水已快滴完,實際上他講的是自己越次入對后,皇帝是否采納他變法的決定久久未下,心中焦急萬分的心情。“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明月下,春色滿園,可作者卻越看越煩惱、越想越睡不著。夜已深、月已斜,照見花影已經上了欄干,作者被這滿院春色煩惱得失眠了。時近半百將入天命之年的詩人,想起了當年仁宗朝上萬言書的前后情景。慶萬二年(1043)他考中進士,名列前茅。從此,他從做揚州幕僚之日起,歷經鄞縣、舒州、常州等縣,以及擔任茶葉專賣的提點刑獄、三司度支判官等職務,在各地各職宦游近十八年之久,親眼目睹了北宋中葉王朝的嚴重問題,因而于嘉佑四年(1059),他向仁宗呈送了長達萬言的《言事書》,提出變法革新主張(史稱“王安石變法”),但在當時并未得到任何回應。直到神宗趙頊即位,詔他進京,越次入對,皇帝對其表示支持,他才看見了希望。但變革事關重大,最高決策需要時間。王安石早年立志,從翩翩少年至血氣方剛中年,再到如今白發滿頭已近老年,足足等待了三十二年,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焦躁不安、夜不能寐,自己蓄意已久、倡導多時的政治改革能否實施,眼看就要在最近作決定了,叫他怎么能不激動呢?
上一篇:張耒《夜坐》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夜雨寄北》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