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聲
嚴格地說,擬聲指的是使用摹擬聲響造詞,例如蛇發出的嘶嘶聲(hiss)、揮鞭的劈啪聲(snap)、蜜蜂的嗡嗡聲(buzz)、金屬撞擊的叮當聲(clash)、流水的潺潺聲(murmur)等。廣義上說,擬聲又可以指運用某種詞的組合,使其產生某種音一義對應效果,借以表達某種聲響、某種動作或某種情感。以英國詩人丁尼生的兩行詩為例:
The moan of doves in immemorial elms
And murmuring of innumerable bees,
古老的榆樹上鴿子在咕咕呻吟,
無數的蜜蜂嗡嗡不停。
其中的“moan”和“murmuring”兩個詞是嚴格意義上的擬聲詞,表示“低沉”“沉悶”的意義。但是從廣義上說,“immemorial”“innumerable”“elms”三個詞中的/m/,/n/,/r/等音加強了以上兩個擬聲詞的“低沉”“沉悶”的意義,因此,整個詩句都起著擬聲作用。
關于聲音本身是否能夠表示意義,這個問題在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萊丁與格雷夫斯在《現代派詩歌概述》一書中指出,上述所舉丁尼生詩句中的/m/,/n/,/r/等音,如果重現于另一個意義不同的句子中,那么這些音在原詩句中所表示的“低沉”“沉悶”的意義就會完全喪失;例如:
More ordure never will renew ourmidden's pure manure.
糞堆上再添糞,依舊齷齪難聞。
其中也不乏/m/、/n/、/r/諸音,但在這里,這些音自然不可能表達像丁尼生詩句中的那種雅意。然而,另一方面,實驗證明語音在有限范圍內能有表意作用,只是這種作用往往被人夸大,甚至擴展到純屬幻覺性的意義對應范疇。英國詩人蒲柏曾有一句名言:“音應似義之回聲。”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因為回聲總是事后發生而不是事前發生的。多數讀者都會同意,上面舉出丁尼生的詩句用音是適合于他要表達的意義的;如果做如下改動,就顯得音義失諧了。
The moan of doves in stately an-cient oaks
And quiet murmuring of countless bees.
偉岸的橡樹上鴿子咕咕呻吟,
無數的蜜蜂悄聲嗡嗡。
擬聲對于詩歌的重要性也曾引起許多爭論。有人認為它是詩人在表現手法上的最高成就;有人則提出異議,認為它是表現技巧上的障眼法,完全脫離了詩歌的本質特點。從歷史資料看,偉大的詩歌不一定使用擬聲,但是各國的偉大詩人卻都追求擬聲。例如,在古羅馬維吉爾的詩歌中可以聽到奔馳的馬蹄聲,而恩尼烏斯的詩歌中則震響著急促的軍號聲。又如中國詩人杜甫的“車轔轔,馬蕭蕭”,李白的“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獵獵過尋陽”均用了擬聲??v觀世界古今名詩,不乏擬聲佳句。
上一篇:擬人法
下一篇:摩訶婆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