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詠史》
兩漢本繼紹,
新室如贅旒。
所以嵇中散,
至死薄殷周。
【注釋】
(1)繼紹:繼承。
(2)新室:即新朝。贅旒:又作綴旒。旒:旗子上的飄帶,即旗子附屬的裝飾物。
(3)嵇中散:嵇康(224—263),字叔夜,譙郡銍(今安徽省宿縣西南)人,與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稱稽中散。為“竹林七賢”之一,與阮籍齊名。因對司馬氏集團的篡逆陰謀多所不滿,且又“非湯武而薄周孔”,遭鐘會構陷,為司馬昭所殺。康憤世嫉俗,思想新穎而激進。
(4)薄:看不起。殷周:即我國古代的商朝和周朝。
【賞析心得】
公元1126年,北宋汴京(今河南省開封)被金兵攻陷,第二年康王趙構(徽宗之子,欽宗之弟)即在南京(即應天府,治所在今河南商丘縣)重建宋朝政權。同年,金人立異姓人張邦昌(原宋臣)為楚帝,金人又于1130年立劉豫為齊帝,其原因是金人原是野蠻小部落,自身軍隊僅一萬多人,1115年才建國,橫沖直撞,碰到腐朽的西遼和北宋,兩下子就將其消滅,成功實現了“蛇吞象”的奇跡。但我國北方二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千百萬漢族和各兄弟民族的老百姓,反抗力量卻像烈火燃燒,小小金國如何統治得了?所以,金國統治者就想立個傀儡政權來迷惑人民,他好躲在后面繼續維持長期統治和掠奪。偽楚不到一年、偽齊僅過七年,這些陰謀一個個以失敗告終。
作者寫這首小詩時,年已過五十,寂寞孤苦中的她,仍以飽滿的愛國熱情,以古喻今,駁斥了分裂國家的陰謀,體現了維護祖國統一、反對侵略的凜然正氣。
“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旒。”作者先講兩漢。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二百一十六年后,王莽篡權,自立新朝,歷十五年,即被推翻。公元25年,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故史稱劉邦所建漢朝為前漢,劉秀建立的漢朝為后漢,或依都城方位稱前漢為西漢,后漢為東漢,合稱兩漢。作者的意思是東漢本是繼承西漢,一脈相承,合理合法,深得人心,無可否認,王莽篡權,建立新朝,僅不過像旗子上的裝飾物飄帶一樣,為歷史匆匆過客,一閃即逝。“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后兩句,作者以嵇康的觀點,繼續引申反對侵略篡權的理論。三國后期,司馬懿父子得勢,極想仿照王莽篡奪曹操歷經一生拼搏建立的曹魏政權。這時,作為魏國的中散大夫挺身而出,著文揭露駁斥司馬氏集團的篡逆陰謀和言論,公然反對商紂王反夏桀王、周武王反商紂王,即“非湯武而薄周孔”(《與山巨源絕交書》)。當司馬昭殺他之際,嵇康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鄙薄殷周,當然也就是壓根兒瞧不起司馬氏了。嵇康的死,充分體現了他的責任感和生死觀。當士大夫們匍匐在司馬氏腳下時,嵇康站出來了,他赤手空拳,要與權勢熏天的司馬氏集團決一死戰。他認為,自己作為一個有頭腦、有良心的哲人和詩人,有責任揭露司馬氏立、廢傀儡皇帝,逐步逼近“禪代”,最后篡奪政權的陰謀。景元三年(262),司馬氏集團處死嵇康,臨刑前,他神色自如,最后欣賞了自己在陽光下瀟灑的身影,接過弦琴,席地而坐,彈起了千古絕唱《廣陵散》。劊子手手起刀落,活的嵇康消失了,但他永遠不會衰老,千秋萬代,他永遠活在陽光照耀下,三十九歲,英俊瀟灑。他用寶貴生命換來的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事實真相,大白于天下,將司馬氏篡權集團的侏儒形象,永遠釘牢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現在回過頭來重讀李清照的《烏江》絕句,我們是否還可以隱約看見嵇康的影子?李清照與嵇康的責任感和生死觀,當時的趙家天子有嗎?李清照的《烏江》絕句,實際上就是向南宋小朝廷的公然挑戰。想不到作為婉約之宗的女詞人,竟有如此大的膽量和勇氣,真是令人欽佩。以前,許多人沒注意到她的這一稟性,實在是有失公道!
上一篇:李師中《詠松》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文天祥《議糾合兩淮復興》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