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幢小品》簡介|鑒賞
明代文言筆記小說集。三十二卷。明朱國禎撰。 《明志》作二十四卷, 《千頃堂書目》、《欽定續通考》、 《四庫全書總目》均作三十二卷。存有萬歷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刊本、天啟二年(一六二二)刻本、 《筆記小說大觀》本三十二卷,中華書局一九五九年出排印本。撰者《自敘》稱:告歸后“閑居無事,一切都已棄擲,獨不能廢書。……惟淺近之說,人所忽去,且以為可弄可笑者,入目便記,記輒錄出,約略一日內必存數則”,由此成書。至于“涌幢”,是因撰者曾構木為亭,六角如幢,其制略如穹廬,可以擇地而移,隨意而張,忽如涌出,故以為名;至于“其曰‘小品’,猶然雜俎遺意。”可知此書為雜錄性質的書。觀其內容,獨多明代朝野掌故、史實考證、典章制度、時文藝術、鳥獸魚蟲、以及民間傳說等。其中撰者雖稱“凡經、稗、海諸書所載行于世者,都不敢錄”,但還是有摭拾前人筆記的地方,如《豕首》則,脫胎于唐馮翊《桂苑叢談》,比《儒林外史》中張鐵臂故事為早。
《四庫全書總目》認為此書雜錄見聞及考證等, “其是非不甚失真,在明季說部之中,猶為質實”,因而可知其史料價值。尤其是編中還保存了不少有關農民起義,以及如岳飛、海瑞、文天祥、于謙等正義愛國人物的軼事材料,甚為可貴。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在編中記人記事的雜錄資料中,畢竟有著不少記述怪異的荒誕故事,如《太白神》、《夢異人》、 《朱衣人》等等。這些志怪故事,撰者往往把它們視為真事來加以記載的,因而反映出他篤信鬼神的心態。如《神木》一則,寫永平地區三日三夜大雨,雨中但見有“千乘萬騎從西北至者,東走海去”,雨后遺大木三十,“長十丈,大數圍”。撰者說這是“龍王采木來送”,還特意注明是當時人熊瑞所親見的“嘉靖年間事”。有些怪異故事,往往帶有以神道來說教的意味,如《嚼筆》則,寫二秀才同赴秋試,試前曾同榻。一生懷惡意,待另生睡熟后,將他的“謄真之筆,悉嚼去其穎”,致使該生第二天入試用筆時,見筆盡禿,濕濫如帚,因慟哭欲棄卷出。然而正當他倦而假寐間,見一神人撫其背,叫他: “起起,寫寫!”視筆則完好,迅即寫完后,仍禿筆。結果那名惡生竟“不得終試”,而“禿筆生魁選聯第”。有些怪異故事,想象奇特,文筆精妙,如《善謔》則寫馮具區得寒疾,夢游城隍神所,直把神仙世界寫得如出目前:
(馮) 方鼾時,夢出門,見遠山蔽天, 身入空室中,如紗廚。外錯星霞,手拭之,石也。行里許,大海中萬山色正如郁藍,金碧相射;濤聲雷震,其澄徹處,蛟龍鬼神可數指也。仰視諸山,秀色可餐,忽已在足下。聳身而入,兩隸前導,啟朱門,中有偉丈夫數十,以旌幢迎。庭中樹多異香,風吹作聲如絲竹。階砌峻整,宮宇弘麗,皆有封識。偶然洞開,其中物似光妙所成,又似家所常御。出門返顧,其額曰“宛委之山”云。此夢中仙界,其中天空星霞、大海濤聲、神殿異物……,撰者巧妙地將聲、色、形熔鑄于一爐,調動了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極寫其異其美。讀之如身臨其境,一切都在眼前。夢游者游歷過后,興猶未足,出門返顧,這才見額題“宛委之山”,點出此界所在。撰者以此收煞,亦頗精采。
上一篇:《涉異志》簡介|鑒賞
下一篇:《焚劍記》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