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耿光怡
長篇小說。作者草明。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9月第1版。1978年4月再版。這是繼《原動力》、《火車頭》之后作者描寫工業題材的又一長篇。小說以1957年、1958年我國北方某鋼鐵基地為背景,以興隆鋼鐵公司煉鋼廠為中心,反映了鋼鐵戰線上宏偉的勞動圖景和沸騰的生活。青年工人李少祥是黨培養起來的“共青”爐模范爐長,他剛從北京開會回來,就趕上高爐出了生產事故,為此他非常痛心。支部書記夏萬春鼓勵李少祥振作精神,查找原因,解決問題。在鋼鐵公司召開的布置增產節約的干部會上,煉鋼廠廠長宋紫峰提出應“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地確定指標”,遭到公司副總經理康伯的極力反對,意見產生分歧。煉鋼廠黨委書記唐紹周堅決站在康伯一邊,組織煉鋼廠黨委討論增產指標時,批評了宋廠長的保守觀念。此刻,宋廠長的妻子邵云端作為市委宣傳部部長也在為丈夫不能按照黨的方針辦事而憂慮,勸誡其不要受報刊上某些人的“怪論”影響,避免犯錯誤。煉鋼廠黨委決議下達,“共青”爐的生產指標比其他九個平爐都高。工人們大多表示堅決擁護黨委決議,努力完成任務。唯獨“落后分子”易大光一心只想多拿獎金少出力。李少祥主動團結他,想方設法幫助其進步。為了完成全廠年增產二十五萬噸鋼的指標,工人們想盡辦法革新挖潛。老工人劉進春發明了自動觀測器,李少祥試驗了快速精煉法。但宋廠長對工人的技術革新卻采取消極態度,不予支持。一場暴雨淹沒了鋼廠的蓄熱室,宋廠長帶領工人連夜搶險,險情雖然排除了,但完成全年增產指標仍有很多困難。冶金工業部領導及時派來新的鋼鐵公司總經理陳家俊,他深入群眾,上下走訪,調查研究,虛心求教,解決了全公司許多疑難問題。隨著反右整風的深入,市委個別領導脫離黨的領導,另搞一套的思想受到徹底批判,宋廠長在這場運動中受到了深刻教育,工人們對他一味迷信書本理論,脫離實際的官僚主義作風和輕視工人的創造發明的做法提出善意的批評。宋廠長開始轉變。他親臨生產第一線,支持工人大膽進行技術革新,幾經波折,終于成功,實現了全年增產二十五萬噸鋼的指標。在生產實踐中,工人們逐漸成熟,成為社會主義鋼鐵企業的主人。小說采取雙線結構,在生產斗爭的這條主線下,也穿插了一些日常生活的情節,如李少祥與未婚妻小蘭的愛情誤會貫穿始終,宋廠長與妻子邵云端、煤氣廠女工程師汪麗斯三人之間的感情糾葛占了大量篇幅。作者在錯綜復雜的勞動與愛情生活中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如忠心耿耿的劉進喜,充滿朝氣活力的李少祥,頗有才干又自信傲慢的宋紫峰,堅持原則一絲不茍的邵云端,溫順善良勤勞寬厚的小蘭姑娘,以及作風深入講究方法的陳家俊等等。當然,小說是五十年代那個特定歷史環境的產物,在對生活的反映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圖解既定政策精神和概念的痕跡。
上一篇:柴珮珍《喬廠長上任記》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九十初度》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