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正德皇游江南傳》簡介|鑒賞
清代長篇歷史演義小說,又名《游龍幻志》,或題《正德游江南全傳》, 《梁太師江南訪主》,通行本四十五回。清何夢梅撰,卷首有道光壬辰(十二年,1832)樵西黃逸峰序及同時作者自序。夢梅字雪莊,廣東順德人,據書序知其為道光時人。今存高麗抄本四卷,翰選樓、本堂藏板、聚經堂藏板、寶文堂藏板、江左書林等刊本均七卷,經綸堂、連元閣等刊本八卷,前四卷二十一回為《大明正德皇游江南傳》,后四卷二十四回為《大明游江南梁太師訪主傳》,另有四卷二十四回的簡本及光緒十九年上海書局石印袖珍本,后者最為常見。不同版本文字上每有小異。
書演明武宗(正德)微服游江南,劉瑾謀反,太師梁儲奉太后命前往尋訪及平定叛亂事。弘治臨終,以太子厚照年幼,召重臣梁儲、楊廷和、劉健、謝遷等托孤。弘治駕崩,梁儲等擁厚照即位,改年號正德,尊張皇后為皇太后。梁儲奏稱陜西等處乃國家咽喉要地,應有要員鎮守,并舉薦兵部侍郎楊一清充任,少主準奏,但同時又封太監劉瑾為神機營中軍二司兼統管御林軍馬諸務事。梁儲素知劉瑾與藩王宸濠詭詐奸邪,居心叵測,交相結納,恐二人表里為奸,養成內患,因奏明少主,調宸濠出鎮湖北。少主為太子時,劉瑾隨侍,少主凡有欲求,劉瑾均巧為迎合,還偷偷挑選才妓入宮,與少主日夜宴樂。少主受其蠱惑,對之言聽計從,朝中大權,遂多為劉瑾一派所奪。正德五年四月,陜西遭災,粒米如珠,民心思亂。朱寘鐇反,三邊總制楊一清,急報入京。兵部尚書陳庭筠據報入奏,為劉瑾及其黨羽所阻,因之撞死在宮門之外。陳子飛熊、女媚顏,文韜武略皆能,聞其父死,闖入宮門理論,殺死劉黨數人。梁儲聞訊,囑其逃走避禍。兄妹二人路經青州府地界,遇龍山大王萬人敵及其妹秀春,亦是因父被奸臣所害而落草的,飛熊兄妹因與結拜并暫在山寨安身。楊一清奏報久無反響,急派人去京探問,始知陳庭筠被劉黨所害。改由梁儲進奏請兵,得李東陽奉旨掛帥來援。李于途中收了壯士周勇、何振邦二人。寘鐇部下馬萬程為人正派,與寘鐇意趣不合,李東陽大軍一到,馬即反正。周勇等活擒真鐇,亂平。楊一清、李東陽班師回朝,此時已洞悉劉瑾之奸及其種種陰謀,因糾合“外省諸侯”齊上表章八道,請把劉瑾正法。劉黨作惡真相大白,少主準奏,將劉瑾、焦芳諸犯押赴市曹斬首。不意其黨羽金奪鰲劫法場救走劉瑾諸人,投往宸濠處,在飲虹山占山為寇,招兵買馬,待機殺回京城。朝內奸黨既除。清和氣象立見,少主閑暇無事,又生游樂嬉戲之想,慕江南繁華富麗,遂謊稱夜夢神示,要去江南尋訪護國良臣,化名黃綸,命周勇伴行。一路賞花玩水,至江寧府遇一冤案:新任巡撫魏文光向錢知縣索賄一千兩,錢為官清廉,無力行賄,因被誣虧空,抄家收監;至揚州界,又遇土惡唐宗顯恃父兄之勢,糾集無賴,搶娶民女;路經滁州,更有公孫強自稱無敵小羅成,擺設擂臺,橫行鄉里,原來當地協鎮是他義父,乃一劉黨。少主處治了這些壞人,慨嘆如不出宮親訪,何由知道朝廷有諸多弊端!行至蘇州界南樓鎮,住在龍鳳飯店,對店主之妹李鳳百般調戲,最后露出真實身份,才得到李鳳的許納。少主又在蘇州收了宋彩霞,封為貴妃。行蹤為劉瑾等偵知,統兵包圍蘇州劫駕。梁儲奉太后之命追趕少主,行有多日,才知被困,乃調集兵馬救駕,各路英雄陳飛熊、陳媚顏、萬人敵、馬萬程等人聞訊亦均來助戰勤王。幾經陣戰,制服叛軍,將劉瑾、宸濠、金奪鰲等一一擒獲。少主回朝,對救駕有功的均各升賞,陣亡兵將皆有厚恤,指派官員對江南土惡奸黨審問究辦,以見禁暴安良之至意云云。
正德微服出游,在民間傳說很多,小說、戲劇、鼓詞多取材于此,并互相影響。李漁的小說《連城璧》第三回寫正德微服宿娼,見乞兒窮不怕仗義救人,送他一錠大銀,并替他作媒娶妻。戲劇《游龍戲鳳》演李鳳姐,乃宣府人,和本書說李鳳是南樓人有別。說書有《武宗平話》。本書掇集正德故事,敷衍成篇,由說書中取得的材料或者更多些。主要是寫正德先受劉瑾蒙蔽,遂至事事乖張,梁儲一班忠良輔之以正,便又賞忠斥佞,舉措皆正,用賢則治,用奸則亂的主旨。這符合當時讀者希望有明君、忠臣和國泰民安的愿望。全書情節前后有照顧,無一人無出處,無一人無下落,源源本本,事事皆有交待。又文字潔凈,語言通俗,容易為多數讀者歡迎,所以不只在國內流傳甚廣,國外也有流傳,甚至日本還藏有朝鮮李氏王朝時的抄本。本書情節多不據史實,幾個名人如楊廷玉、王守仁、謝遷等籍貫無一不誤,獨梁儲籍貫不誤,因梁是廣東人,同鄉賢達, 自不會誤;書中時雜用廣東方言,如“天堂有路唔肯走”, “就怕哩間破窯都不能住得安樂了”,都可證作者為粵人。書中有把“一干人犯發往黑龍江充配為奴”之語,此是清朝制度,寫成正德時事,可見作者對明朝的歷史知識并不是很豐富的。又寫李東陽掛帥去陜西,正德去江南,都經由豐潤縣,作者對北方的地理也不大熟悉。在整部書結構上,梁儲尋主途中去一人家祝壽作詩,甚至李鳳一節(只占全書的四十五分之一二)也和整個故事并無太大關系。雖有這些缺陷,想來當時的讀者并不介意。
上一篇:《后西游記》簡介|鑒賞
下一篇:《天豹圖》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