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儒教·神道設教
儒教的基本教義之一。所謂 “神道設教”,就是以鬼神之道立教,語出 《周易·觀卦》: “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古人信仰鬼神,所以設教施政要以鬼神為本,才能使天下信服。《禮記·祭義》 即說: “明命( “尊而名之” 之意) 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儒家的道德教化即建立在天神地祇人鬼三元神宗教的基礎上。孔子雖然不語 “怪力亂神”,但卻對弟子說: 如果懂得了祭天祀祖的意義,就可以運天下于手掌之上。荀子盡管不信天命,但卻認為圣人必須借鬼神以為治。所以,儒家 “五禮” (吉、兇、軍、賓、嘉) 要以祭禮 (即吉禮) 為首。西漢董仲舒在建議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時,就是從天人合一的宗教觀念來論證儒家倫理道德的現實合理性的。歷代帝王都自稱 “受命于天”,并創造出許多帝王神話,例如漢高祖劉邦乃其母夢遇蛟龍而生,明太祖朱元璋誕生時則紅光滿室,夜如白晝,等等。至于歷代起義的群雄,例如陳勝、洪秀全,更是要裝神弄鬼,來建立自己在人間的威信。中國的 “造神運動” 即淵源于此種觀念。其實,儒家先賢盡管重視祭神的宗教儀式,但對鬼神的有無卻持一種 “存而不論” 的折衷主義態度。“神道” 是一種策略,一種工具,“設教” 才是目的。荀子曾說,祭祀鬼神的活動不過是表達忠敬愛慕的一種方式,“君子以為文,小人以為神”。宋真宗與遼軍在澶州簽訂城下之盟,事后深以為恥,宰相王欽若建議只有到泰山封禪 (祭祀天地) 才能鎮服四海,夸示外國,以雪城下之盟給宋天子帶來的恥辱。但封禪泰山是曠世奇典,根據儒教的傳統,只有天降祥瑞例如河出圖、洛出書等等,帝王才能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宋真宗對自己能否得到天瑞表示懷疑,王欽若說: “天瑞哪里都是真的? 皇帝信則有,不信則無。陛下以為古代真有所謂‘河圖洛書’ 嗎? 這只不過是圣人以神道設教罷了。” 可視為 “神道設教” 的注腳。
上一篇:宗教學·道教·神仙
下一篇:政治學·人物·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