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禮節·避諱法
諱名的具體方法及規定。每人的家諱、歷代的國諱,是各不相同的,但諱名的具體方法卻基本類似,最常見的避諱法有三種。第一是改字法,凡是遇到該避諱的字,就用同音或同義的字來代替,即使是古人古書,照改不誤。如西漢為避高祖劉邦的諱,凡是邦即改作國 (同義),《論語》 中的 “父母之邦”、《尚書》 中的 “協和萬邦”,都將“邦” 改為 “國”。為避宣帝劉詢的諱,將荀卿改稱孫卿 (古同音)。又如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諱,古書中的 “世” 一律改為“系” 或“代”,“民” 改作 “人”。清朝為避康熙玄燁的諱,將 《道德經》 中的 “玄” 一律改為“元”,于是 “玄妙” 就成了 “元妙”,“玄之又玄” 成了 “元之又元”。第二是空字法,即將應該避諱的字空而不書,或作 “某” 字,或作 “諱”字,或作“□”。如唐代史官寫 《隋書》,為避李世民諱,將 “王世充” 寫成 “王充”;司馬遷寫 《史記》,引用漢文帝詔書: “子某最長,純厚仁慈,請建以為太子。”其中 “某” 字就是代指漢景帝的名字 “啟” 的; 沈約寫 《宋書》,凡是遇到帝名,一律以 “諱” 字代,如: “立第三皇子諱為武陵王。” 此處的 “諱” 字與“□”一樣,只是一個符號。第三是缺筆法,即對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筆不寫。此法始于唐代,隨后流行,與改字法成為運用最廣的避諱方法。在清朝刻印的古籍中,“玄” 字少最后一點,“丘” 字少最后一豎,就是為了避康熙玄燁和圣人孔丘的名諱而故意缺筆的。《紅樓夢》 中,林黛玉每寫 “敏”字就要缺一筆,原來她母親叫賈敏。但無論家諱也罷,國諱也罷,都給人帶來諸多不便,故 《禮記·曲禮上》 中列舉了一些特殊的場合,可以不諱: 一、不諱嫌名,“嫌名” 即同音字,如 “禹” 和“雨”; 二、二名不偏諱,如果名諱有二字,單涉一字不算犯諱,如孔子母親徵在,如行文單涉“徵” 或 “在”,不算犯諱; 三、君所無私諱,指大臣在君主面前不避家諱; 四、《詩》、《書》不諱,指誦讀經典時不避諱; 五、臨文不諱,“臨文”指禮儀活動中“臨文行事” 時; 六、臣在君主面前,不避君夫人的家諱; 七,婦諱不出門。但在實際生活中,除了一、二、三例得到貫徹外,其它項都是具文。
上一篇:宗教學·道教·道藏
下一篇:哲學·范疇·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