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詠牡丹》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注釋】
(1)此詩作于高宗紹興六年(1136)春,作者當時因疾去官,寓居浙江桐鄉青墩壽圣院塔下,時年四十八歲,為有生的最后兩年,此首當為他的夕陽之作。
(2)胡塵:外族入侵中原大地蕩起的塵土,此指金兵入侵。漢關:泛指中原大地、北方領土。
(3)十年: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至作者寫此詩時,整整十年。伊洛:即流經洛陽的伊河、洛水。此處即以伊洛代指洛陽。路漫漫:不僅路途遙遠,而且被金兵占領,要等收復才能回鄉,故曰路漫漫。
(4)青墩溪:在今浙江桐鄉北。龍鐘客:指自己是老態龍鐘、衰弱多病、行動不便的人了。
【賞析心得】
靖康之難(1127)中,作者南奔鄂湖,備受流離之苦,直到紹興元年(1131),才被召任兵部員外郎、中書舍人、知湖州等職。高宗紹興五年(1135)六月,作者又被罷為提舉江州太平觀,寓居浙江桐鄉青鎮(即青墩)壽圣院塔下。次年三月,桐鄉牡丹花開,也許別人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但對于來自牡丹之鄉洛陽的游子來說,感受卻是那樣的與眾不同,于是,他寫下了詠物懷鄉的名篇《牡丹》。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首兩句,以倒敘方法,追憶了不堪回首的十年。自從胡塵卷起,金兵攻入漢關,中原大地盡失。靖康之難以后,自己就忍痛揮別了伊洛兩河、東西兩京,同千千萬萬南逃人一路,踏上了流離失所、漂泊無依的漫漫長途。“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國亡家破、顛沛流離,往事回憶之后,作者看看眼前,更是冷寞凄涼,青燈古佛,蝸居一隅,舉目無親,唯有牡丹略解故鄉之戀。更令人沮喪的是,自己雖未達半百年齡,卻已是老態龍鐘、衰態畢現,報國無力,回家無望?,F在他能做的就是,獨立在暮春東風中,久久地欣賞著眼前異鄉的牡丹,想念著淪陷家鄉的牡丹,作者將思鄉之情、亡國之痛深深地埋在心底,悲苦到永遠!兩年之后,年僅四十九歲的詩人,便帶著他那對故鄉的牡丹之戀與世長辭了。
上一篇:白居易《暮江吟》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王安石《梅花》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