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篇
讀書須專一經
【原文】
至唐鏡海先生處,問檢身之要,讀書之法。先生言:“當以《朱子全集》為宗。”時余新買此書,問及,因道:“此書最宜熟讀,即以為課程,身體力行,不宜視為瀏覽之書。”又言:“治經,宜專一經,一經果能通,則諸經可旁及。若遽求兼精,則萬不能通一經。”先生自言:“生平最喜讀《易》。”又言:“為學只有三門:曰義理,曰考核,曰文章。考核之事,多求粗而遺精,管窺而蠡測。文章之事,非精于義理者不能至。經濟之事,即在義理內。”又問:“經濟宜何如審端致力?”答曰:“經濟,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跡,法戒昭然;歷代典章,不外乎此。”又言:“近時河南倭艮峰仁前輩用功最篤實,每日自朝至寢,一言一動,坐作飲食,皆有札記。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檢者,皆記出。”先生嘗教之曰:“不是將此心別借他心來把捉才提醒,便是閉邪存誠。”又言:“檢攝于外,只有‘整齊嚴肅’四字,持守于內,只有‘主一無適’四字。”又言:“詩、文、詞、曲,皆可不必用功,誠能用力于義理之學,彼小技亦非所難。”又言:“第一要戒欺,萬不可掩著(拙)云云。”聽之昭然,若發蒙也。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十四日
【譯文】
到唐鏡海先生的住處,向他請教修養身心的要義和誦讀書籍的方法。先生說:“應當以《朱子全集》為宗旨。”當時,我剛剛買到這套書,就問他怎么讀,于是他說:“這套書最好是熟讀,也就是竭盡全力把它當做自己的課程來讀;而不要把它看作瀏覽一類的書籍。”他又說:“讀經書要專心致力于一家經書,如果確實精通一家經典,那么其他各家的經典也就能觸類旁通了。倘若想立刻兼通各家經典,那是萬萬不能精通一家的。”先生自言自語說道“生平最喜歡讀《易經》”。還說:“做學問只有三條門徑可走:一是‘義理’,一是‘考核’一是‘文章’。關于‘考核’,很大程度上是講求大概形式而遺漏了具體精華部分,是一孔之見而又支離破碎。關于‘文章’,不精通義理是無法做到的。至于經世濟民方面的學問,就包含在義理之內了。”我又問他說:“經世濟民,應該從哪個方面著手呢?”他回答說:“”經世濟民,不外乎多看史書,古人已經做了的事情,各條法令戒律都是顯而易見的,歷代的典章制度也無非就是這樣。他又說:“最近一段時間河南的倭艮峰(倭仁)前輩,所用功力最為扎實。每天從早到晚,一言一行,以及坐臥飲食都有札記。有時內心的私欲無法克服,外在的行為存有欠缺來不及檢點的,都會記錄下來。”先生曾經教誨說:“不是將此心另借他心映照才得以醒悟,便是去邪心,存誠心。”他又說:“從外部來講,約束自身,只要‘整齊嚴肅’四個字就夠了;從內心來說,堅持操守,只要‘主一無適’四個字就夠了。”他又說:“詩歌、散文、詞文、戲曲都不可過于用功;如果確實能夠在‘義理’方面下足工夫,那些方方面面的小的技巧也并非難事。”他還說:“第一要謹戒自欺欺人,萬萬不能掩蓋自己的短處缺點等等。”聽了這些話心中豁然開朗,如同幼兒受到啟蒙了一樣。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十四日
作文要盡性情
【原文】
早起,思將昨夜三詩謄稿,了此一事,然后靜心讀書。乃方謄之時,意欲求工,輾轉不安,心愈迫,思愈棘,直至午正方謄好。因要發家信,又思作詩寄弟,千情纏綿,苦思不得一句。
凡作文詩,有情極真摯,不得不一傾吐之時。然必須平時積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源,其所言之理,足以達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時無鐫刻字句之苦,文成后無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積理之功也。若平日醞釀之深,則雖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達之,不得不臨時尋思義理。義理非一時皆可取辦,則不得不求功于字句。至于雕飾字句,則巧言取悅,作偽日拙,所謂修辭立誠者,蕩然失其本旨矣!以后真情激發之時,則必視胸中義理何如,如取如攜,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須臨時取辦,則不如不作,作則巧偽媚人矣。謹記謹記。未正,竺虔來,久談。背議人短,不能懲忿。送竺虔出門,不覺至渠寓,歸已將晚。寫家信呈堂上,僅一頁,寄弟信三千余字。
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十七日
【譯文】
早晨起來時,想把昨天夜里想好的三首詩謄寫在稿紙,做完此事,接著靜心讀書。然而,剛要謄寫,又想將詩改得更好一些,于是翻來覆去,無法安定,心中越急迫,思路越困窘,直到正午十二時才謄好。因為要發家信,又想做詩寄給弟弟,千般情愫在心中縈繞,苦苦思索也沒能寫出一句話來。
大凡寫作文章賦詩,應該是真摯的情感達到極點,不能不一吐為快的時候。然而也必須依靠平時積累的豐富知識,不用冥思苦想而得心應手。所講的道理,足以表達心中最真摯、最忠實的感情。寫文章的時候,沒有刻意去揣摩字句的苦惱,待文章寫成后,沒有因為寫出來的詞語過于艱澀而不能表達心中所想的那種情況,這都是平時積累的功效。倘若平時淺嘗輒止,那么即使有真實的感情要傾訴,但義理卻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不得不臨時再去尋思‘義理’,然而義理并不是一時就能融會貫通的,那么就不得不求助于文字的功效。至于雕琢字句,就是花言巧語、取悅他人,所做的浮泛的修飾更是日益拙劣。所說的“修辭立誠”,也就蕩然失去了這四個字的本意。以后倘若真情激發時,就要先看看心中的義理程度怎么樣,如果能夠像隨手拿取攜帶在身邊的東西那樣方便,頃刻而來,脫口而出,就可以了。不然,還要臨時尋求辦法,那還不如不去做。這樣強求自己去做就只能以花言巧語、虛假感情來取悅于人。謹記謹記!下午二時,竺虔來訪,我們長談。背后議論別人的短處,不能克制憤怒。送竺虔出門,不知不覺就走到了他的住處,回來之時天色將晚。寫給父母的家信,僅僅一頁紙,寄給弟弟的信三千多字。
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十七日
讀書貴有心得
【原文】
早起,讀書數頁。出門拜客三家。至海秋家拜壽。巳正至文昌館請廖鈺夫師。未正仍出,至內城謁鏡海丈,久談。旋拜竇蘭泉,談至晚始歸。鏡丈言:“讀書貴有心得,不必輕言著述。”注經者依經求義,不敢支蔓;說經者置身經外,與經相附麗,不背可也,不必說此句,即解此句也。夜,至岱云寓,作試帖詩二首。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廿九日
【譯文】
早晨起來,讀了幾頁書,然后出門拜訪了三個朋友。到海秋家里去拜壽。十時到文昌館去謁見廖鈺夫先生。下午二時,又出門到內城去拜訪鏡海老人,暢談很久。隨后去拜會竇蘭泉。談到晚上才回家。唐鏡海老先生說:“讀書貴在有心得體會,不要輕易談論著書立說。”注解經書的,要靠經書主旨探求要義,不能冗詞贅句,也不能旁逸斜出,更不能節外生枝,脫離原義;講解經書的,應將自己置身經書之外,跟經書的意旨互相補合,不違背經書就行了,沒有必要說這句就只講解這句。夜里,到岱云的住處,作兩首試帖詩。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
寫字須立規模
【原文】
早,清理文件。飯后溫《高祖記》畢。見客三次。倦甚,小睡。中飯后,溫《秦本紀》,至二更畢。見客,陶仲瑜來,久談。寫字、對聯、掛屏,共約四百字。燈后清理來文數十件。寫字二紙。日內頗好寫字,而年老手鈍,毫無長進,故知此事須于三十歲前寫定規模。自三十歲以后只能下一熟字工夫,熟極則巧妙出焉。筆意間架梓匠之規矩也,由熟而得妙,則不能與人之巧也。吾于三四十歲時規矩未定,故不能有所成。人有恒言曰:“妙來無過熟。”又曰:“熟能生巧。”又曰:“成熟,故知妙也。”巧也,成也,皆從極熟之后得之者也,不特寫字為然,凡天下庶事百技皆先立定規模后求精熟。即人之所以為圣人,亦須先立規模,后求精熟。即顏淵未達一間,亦只是欠熟耳。故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咸豐九年四月初八日
【譯文】
清晨,整理文件。早飯后溫習完《史記》中的《高祖本紀》。接待了三位來客。很是疲倦,于是小睡了一會兒。午飯后,溫習《秦始皇本紀》,直到二更時才結束。接待了一位客人,陶仲瑜前來拜訪我,我們暢談很久。我今天寫字、對聯、掛屏,加起來一共大約四百個字。晚上掌燈后,清理出來的文件有幾十封。練字兩頁紙。近些天來很喜歡寫字,但是年紀大了,手也遲鈍了,所以沒有一點兒進步,故而知道寫字這件事應該在三十歲之前寫定規模。自三十歲以后就只能在一個熟字上下工夫,熟練到一定程度,那么巧妙自然就出來了。筆畫和間架結構,是刻字匠的規矩,至于寫得由熟悉到巧妙就是不能傳授的心法了。我在三四十歲的時候寫字的規矩都沒有定型,因此不會有什么成就。人們常說,“妙來無過熟”,又說,“熟能生巧”,又說,“成熟,故知妙也”。所以說巧妙、成熟都是極其熟練以后才能得到的。不單寫字是這樣,大凡天下的各種技藝都是先立定規矩,而后才求得精熟的。就像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也須先立定規矩,后來才求得精熟的。顏淵之所以沒有達到圣人的最高境界,也只是欠熟練罷了。因此說,孔子所提倡的仁也只是熟悉它而已。
咸豐九年四月初八日
不能小道自域
【原文】
讀書之道,杜元凱稱,若江海之侵,膏澤之潤;若見聞太寡,蘊蓄太淺,譬猶一勺之水,斷無轉相灌注、潤澤豐美之象,故君子不可以小道自域也。
咸豐九年五月十二日
【譯文】
讀書的道理,杜元凱說讀書就像江水海水長時間的浸泡、蒙蒙細雨慢慢地滋潤一樣;倘若所見所聞太少,蘊藏積蓄太淺,比如只有一勺水,斷然沒有辦法灌注得透徹、滋潤得豐美。因此,君子不可以將自己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的。
咸豐九年五月十二日
文章首推韓愈
【原文】
偶思古文之道與駢體相通。由徐、庾而進于任、沈,由任、沈而進于潘、陸,由潘、陸而進于左思,由左思而進于班、張,由班張而進于卿、云,韓退之之文比卿、云更高一格。解學韓文,即可窺六經之間奧矣。
咸豐十年三月十五日
【譯文】
我認為古文的技法與駢體文是相通的。從徐陵、庾信往上追溯到任昉、沈約,從任昉、沈約往上追溯到潘岳、陸機,從潘岳、陸機往上追溯到左思,從左思往上追溯到班固、張衡,再從班固、張衡往上追溯到司馬相如、楊雄。在這些散文家中,韓愈的文章比司馬相如、楊雄的還要高出一個級別。學習、理解并掌握韓愈的文章,就可以窺見六經中那隱微深奧的哲理了。
咸豐十年三月十五日
竭力為第一義
【原文】
凡事皆有至淺至深之道,不可須臾離者,因欲名其堂曰“八本堂”。其目曰: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古人格言盡多,要之每事有第一義,必不可不竭力為之者。得之如探驪得珠,失之如舍本根求枝葉。古人格言雖多,亦在乎吾人之慎擇而已矣!
咸豐十年閏三月十八日
【譯文】
大凡所有事情都有至淺至深的道理,不能有一絲偏離,因此打算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八本堂”。所謂八本是: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侍奉父母以讓他們歡心為本,保養生命以少惱怒為本,立身行事以不妄語為本,居處家中以不晚起為本,擔任官職以不貪財為本,行軍打仗以不擾民為本。古人的格言盡管很多,就其主要的來講,每一件事都有第一要義,一定要竭盡全力去做。如果得到了這第一要義,就像探驪得珠一樣;如果失去了這第一要義,就像舍棄本根只求枝葉一樣。古代人的格言雖然很多,也在于我們慎重地選擇罷了。
咸豐十年閏三月十八日
寫詩兼及辭氣
【原文】
閱《文選》雜擬,古人措辭之深秀,實非唐以后人所可及。特氣有春翡駿近者,亦有不盡然者,或不免為辭所累耳。若以顏、謝、鮑、謝之辭而運之以子云、退之之氣,豈不更可貴哉!
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廿九日
【譯文】
翻閱《文選》中的雜擬詩,古人在措辭方面的意義深刻、文字秀雅,實在不是唐代以后的人能夠達到的,只是氣勢有雄健駿邁一類,也有不全是如此的,有的不可避免地有因辭害意之處。倘若能以顏延之、謝靈運、鮑照、謝朓的辭藻作鋪陳,而用楊雄、韓愈的氣勢琢磨,難道不是更加可貴嗎?
咸豐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書法須重意態
【原文】
古之書家,字里行間別有一種意態,如美人之眉目可畫者也,其精神意態不可畫者也。意態超人者,古人謂之韻勝。余近年于書略有長進,以后當更于意態上著些體驗工夫,因為四語,曰:骫屬鷹視、撥鐙嚼絨、欲落不落,欲行不行。
同治二年九月初六日
【譯文】
古代書法家的書法,字里行間另有一番意境情態,比如美人的眉目很容易描繪出來,但是她的精神意境卻很難描繪出來。在精神意境上超出常人的人,古人稱之為韻勝。我近年來在書法上稍微有些進步,以后更應當在意境情態上多下工夫,慢慢體驗。練習書法要下工夫,可歸納為四句話,這四句是:骫屬鷹視、撥鐙嚼絨、欲落不落,欲行不行。
同治二年九月初六日
氣能扶理以行
【原文】
文家之有氣勢,亦猶書家有黃山谷、趙松雪輩,凌空而行,不必盡合于理法,但求氣之昌耳。故南宋以后文人好言義理者,氣皆不盛,大抵凡事皆宜以氣為主,氣能扶理以行,而后雖言理而不厭,否則氣既衰持,說理雖精,未有不可厭者。猶之作字者,氣不貫注,雖筆筆有法,不足觀也。
同治五年十月十四日
【譯文】
文學家行文有氣勢,也如同書法家黃庭堅,趙孟頫等,文字跳躍前行,不必完全合乎文理法則,只求氣勢昌盛。所以南宋以后喜好談論義理的文人,所做的文章大多缺乏氣勢。大概凡是做事都應該以氣勢為主,氣勢能夠帶著文理馳行,即使講道理也不會讓人厭煩,否則氣勢衰退以后,說理即使精當,也沒有不令人厭煩的。如同寫字的人,氣勢不貫注進去,即使是筆筆都有章法,也不值得欣賞了。
同治五年十月十四日
上一篇:曾國藩文集《軍歌四首》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曾國藩文集《治家理財篇》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