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類·化成式:化虛為實(一)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化虛為實格,此格復可分為二項: 甲、以可聽睹之事物,表不可聞見之情思,化抽象為具體者。(《詹安泰詞學論稿》第七章 《論修辭》)
【詞例】
千 秋 歲
秦 觀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解析】詞為言情之體。它長于抒發纏綿、幽怨、哀惋、悱惻、凄切、感傷等諸多細微情感。人之情感乃抽象之物,看不見、摸不著。如用有限的幾個詞語去形容它,必將造成千篇一律的雷同。此情此景此人與彼情彼景彼人將模糊難辨。李清照云:“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僅迭言“愁”字,肯定是蹩腳詞人。故杰出的詞人總是借助多種藝術手段,形象、生動地表達自我情感。化虛為實,以可感觸之具象之物比擬無形之情感,憑借讀者的日常生活經驗產生聯想、通感,常常獲得出人意表的藝術效果。然虛實比擬,應新穎貼切,發人深思。
這首 《千秋歲》 被稱為秦觀的絕筆詞,詞中情感極度悲苦。其友人讀此詞便知秦觀將“不久于世”(《獨醒雜志》)。秦觀屬感傷詞人,性格偏于柔弱,對外界的變化感覺極其敏銳,一經挫折打擊,便低怨自傷,沉淪不可超拔。此詞作于其被貶期間,融鑄進他平生種種失意而帶來的所有苦痛。但詞人能將其愁苦之情,具體地呈現出來。詞人被貶之時,恰逢春寒退卻、風光明媚、花影斑駁、鶯聲宛轉這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時光。詞人卻無心賞玩,因為他正處在天涯飄零、情人別離的悲愁之中,懶碰酒杯、瘦損腰圍、漸寬衣帶。苦苦等待著伊人,“碧云暮合”,整日又如此白白耗費。上闋寫愁苦,主要是借樂景襯哀和通過具體的動作。下闋先用今昔對比法,以昔日 “西池會”之“鹓鷺同飛蓋”來反襯今日之冷落、孤獨、凄苦。結句化虛為實,以浩渺、深廣的大海比擬內心沉重到極點的愁苦之情,并以“飛紅萬點”作背景陪襯。自然界春天的逝去,暗示著生命的春天也將一去不復返。前途茫茫,人生叵測,一種巨大的痛苦噬嚙著詞人心靈,故詞人迸發出如此深沉、悲苦的吶喊,仿佛墜入深淵者最后的凄厲鳴叫。此修辭格的運用,成為全篇畫龍點睛之筆。近人夏閏庵評云:“此詞以 ‘愁如海’ 一語生色,全體皆振,乃所謂警句也。”(俞陛云 《宋詞選釋》 引) 讀者可以從無邊無際的大海出發,自由聯想詞人的愁苦之情,回味無窮。這種繼之以血的悲號,更主要的是政治上的失意而帶來的。秦觀擅長“將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周濟 《宋四家詞選》)從這個角度,就能更深體會“愁如海”的層層內涵。
僅就愁苦這一種情感而言,秦觀前前后后的詞人就有過許多新人耳目的形象化妙喻。李后主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又云:“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相見歡》)憂愁如滔滔東流的江水,或者似一團纏繞不清的亂絲,虛者皆實。賀鑄另辟蹊徑,用博喻法。云:“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彌漫無邊的“閑愁”,似一川青草上迷蒙著的凄煙,似滿城飛舞的風中飄絮。似梅雨季節沒完沒了的絲雨,籠罩天地,渾融一片。意象的疊加,使人更具體地品味到無形之愁。秦觀亦云:“無邊絲雨細如愁”(《浣溪沙》) ,返實為虛,有異曲同工之妙。既然抽象的愁苦在詞人的心目中都具有相對的形與質,那它必定有相對的量。一些詞人就在這方面做文章。李清照云:“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 恰如其份地將南渡后國破家亡、飄泊無依的愁苦描繪出來。后人作品深受啟發。《西廂記·長亭送別》 中鶯鶯自嘆道:“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便是將愁苦搬到了車上。他們的比喻,皆隨周圍的景與物而定,隨手拈來,自然妥貼。一種情感,便可在他們的筆下千變萬化、騰挪多姿。故上述諸例句,皆傳聞一時的千古名句,膾炙人口,深得讀者喜愛。
上一篇:抒情類·情思至婉而篤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抒情類·情詞相稱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