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話。二十六卷。清袁枚(生平見《小倉山房集》條)撰。
《隨園詩話》是袁枚標舉“性靈說”的主要著作,廣泛論述了來源于明代公安派而有所發展的袁枚“性靈說”的精義。大要有二:一、主張“性”與“靈”的完整追求。“性”之表達首在真摯;“靈”之境界力求鮮活。“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卷三)。“詩難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則敷衍成文矣”(《補遺》卷六)。“人可以木,詩不可以木”(《補遺》卷五)。“筆性靈,則寫忠孝節義俱有生氣;筆性笨,雖詠閨房女兒,亦少風情”(《補遺》卷二)。二、強調“先天”而不薄“后天”。《詩話》云:“詩文自須學力,然用筆構思,全憑天分。”(卷十五)同時又說:“詩難其雅也,有學問而后雅,否則俚鄙率意也。”(《補遺》卷六)《詩話》卷五引葉書山語曰:“人巧未極,則天籟亦無因而至。雖云天籟,亦須從人工求之。”所以主張“詩有從天籟來者,有從人巧得者,不可執一以求”(卷四)。基本精神便是要求將自在的條件與自為的努力結合起來。談論的雖是創作過程中的具體問題,但“先天”、“后天”這對概念所涵納的思想遠不止此。袁枚標舉“性靈說”,具有明確的現實針對性,《隨園詩話》對“神韻說”、“格調說”、“肌理說”的偏頗均有所批評。“詩如天生花卉,春蘭秋菊,各有一時之秀,不容人為軒輊”。(卷三)《隨園詩話》所闡發的“性靈說”,較少顧此失彼的片面性。此外,《詩話》中還批駁了“宗盛唐”、“學七子”、“分唐宋”、“講家數”等說法。對歷代詩人作品的評述,亦有精義可采。《詩話》卷帙宏富,然不免蕪雜。
最初刻本是乾隆庚戌(1790)和壬子(1792)的隨園自刊本,收在《隨園三十種》內。其后,同治五年(1866)三讓睦記《隨園三十種》、光緒十八年(1892)勤裕堂《隨園三十八種》、宣統二年(1910)益州《隨園三十二種》、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掃葉山房《隨園四十三種》中均有收錄。單行別出者有光緒十八年(1892)袖海山房本、民國三年(1914)上海鴻寶齋書局本、民國十六年(1927)上海中國圖書公司本等。根據乾隆隨園自刊本校點(顧學頡校點)的196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排印本,是現在通行的較好本子,1982年再版時,又附錄《批本隨園詩話批語》若干,頗資參考。
上一篇:甌北詩話
下一篇:石洲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