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類·外拈拈連式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以情事附著于物象者,謂之“外拈格”。(《詹安泰詞學論稿》 第七章)
【詞例】
少 年 游
柳 永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重。
歸云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 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
【解析】 詞多抒情,而借景借物抒情者尤眾,此類作品往往將物象與情事融合為一,但情事與物象融合的情形并不完全相同,從而形成不同的修辭方式。由外在物象拈連內在情意者,謂之“內拈拈連式”;反之,由內而外,以人事情意拈連附著于物象者,即為“外拈拈連式”。“外拈拈連式”。由于情附于物,故多格調委婉,語意含蓄,詞境深而韻味厚。
詹安泰先生曾舉柳永 《少年游》 和程垓 《水龍吟》 二詞使用“外拈連式”的例子。程詞云:“待繁紅亂處,留云借月,也須拚醉”,對“云”。“月”而言“留”、“借”,乃以人事拈連物象,其意甚明。柳詞全篇主旨乃是抒寫離京的悲涼心境。上片寫其緩行于道的情形。起句即以行旅情狀點明地點,透出心情的沉重和不佳。“長安古道”代言京城附近的大路,著一“古”字則含納了歷史的沉重感和無限的滄桑感; 馬之“遲遲”,又隱隱傳出詞人意懶心恢,且不得不離開此地的矛盾心情。次句以途中景物渲染悲涼的氣氛,進一步傳達其煩亂的心境。“高柳”乃是秋季柳樹枝葉零落蕭疏而給人的感覺; 蟬而日 “亂”,蟬鳴而云“嘶”,不僅寫出了秋之衰暮凄涼,而且亦反映了詞人心緒的煩亂程度。其下漸漸放開視線,以夕陽、飛鳥、秋風、原野勾勒出富有感傷色彩的廣袤空間,給人以凄涼蕭瑟感,前結“目斷天垂”則表現了主人公四顧茫然的情態和心中的壓抑感、惆悵感。上片著意于外界景象傳達詞人飄零落拓的處境,悲慨極深。下片換頭“歸云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則又收筆悲嘆。古人認為,云生山中,傍晚后又都回到山中,故歐陽修《醉翁亭記》 有 “云歸而巖穴瞑”之句。詞人在這里以 “歸云”托喻,乃是將內心那種失志落魄、懷才不遇等復雜沉重的悲憤之情發而出之,以人事情感附著于自然物象。這種外拈連式方法的運用,首先是在結構上起到了自然承轉、密切關聯的作用。上片全寫景象,前結 “目斷四天垂”又是將天空、地面合寫,此處 “歸云”就本意說,它是天空中的景物,就喻體言,它又代表著地面上的主人公,這樣,“歸云”既收束了上片的寫景,又開啟了下片的抒情,使上下兩片呈藕斷絲連的狀態。在藝術效果上; 將內心情感附著于 “歸云”,開擴了詞境,增添了委婉含蓄的情致,意境地顯得更加深沉。“何處是前期”乃以悲涼的格調寫出了理想與希望的破滅。其下 “狎興”三句則將從前的生活與目下的處境暗中作了對比,直寫今日的寂寥落寞和悲傷。
外拈式與傳統的借景言情有所不同,借景言情乃情在景中,情景統一,融為一體,而外拈式中的情與景僅為 “拈連”而已,它們在內涵上雖有相通相聯的一面,但同時又各自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象柳詞中的 “歸云”與 “蹤跡”,程詞中的 “云”、“月”與“留”、“借”等等。
上一篇:寫景類·以雄秀之筆寫蒼茫之景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寫景類·寫景精巧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