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類·情詞相稱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蔡伯世曰: 子野詞勝乎情,耆卿情勝乎詞。情詞相稱者,少游一人而已。(沈雄《古今詞話》上卷)
【詞例】
踏 莎 行
秦 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彬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解析】詞是一種抒情的新詩體,而語言就是這抒情的工具。因此人們把情與詞是否相稱,作為評論詞篇美的一個重要標準。情詞相稱,是指詞人以精美的語言表達深摯的情思想,亦即語言形成與思想內容完美的結合,形象生動地表情達意,給讀者以美感。這是對詞家的高要求。然而要達到這種境地,并非容易。如果達不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就可能出現情美而詞不達,或詞美而情不美。發生了詞情不相稱的缺陷。蔡伯世正是從這一視角,采用比較的方法,評論張先、柳永、秦觀的詞的。三位詞家均屬北宋婉約詞派的大家,在當時名聲與影響都很大。但三人詞作,從情詞相稱這一美學視角思考,張先詞語優美,可詞情卻不完美,有其不足。柳永詞情雖美,然而詞語鄙俗,亦有微憾。詞情相稱者,非秦觀莫屬。張先是善于造詞語的大家,以詞語精工優美而著稱于世。由于善于寫影,而時稱“張三影”,詞人也因此自詡,然而他詞中所抒之情,多為情愛之思,惜乎境界不高。柳永詞情高遠,善抒羈旅行役與人生感慨之情,可是他追求詞語通俗化,而采俚語、俗語入詞、錘煉不夠、故而詞家批評他“詞語塵下”,“情勝于詞。”秦觀后來者居上,合兩家之所長,去兩家之所短,形成了形式與內容完美的結合,達到了情詞相稱的藝術境界,時人稱美。大詩人蘇軾深愛其才,對其《踏莎行》(霧失樓臺)詞。吟誦展賞,書于扇面。對其死、感慨為“雖萬人何贖”!
《踏莎行》(霧失樓臺) 詞,是詞人在被貶郴州后所寫。秦觀因受蘇軾的牽連,被朝廷新法派視為元祐黨人,因而屢遭貶謫。竟至編管郴州。不白之冤,憤激于心;理想破滅,哀號無地。反思過去,體察現在,遙想未來,百感交集,苦無出路。由個人身世遭遇,而旁及社會人生。百思不解,唯其是恨。于是寫景造境,錘煉詞語,借景傳恨,填成《踏莎行》(霧失樓臺) 這首詞,情詞相稱,千古絕唱。是秦觀詞的代表作。
這首詞上片寫景,借景傳情。開端勾勒出茫茫迷霧,用盡目力,望不見: 仙境的樓臺殿閣,美滿的圓月,銀河渡口,桃花源的世界。詞人這里所寫景象和境實際是虛構的,用以象征現實的黑暗,美好事物遭到了毀滅,美好理想無法實現,美好理想世界無處尋找,因而痛感前途茫然,個人身陷迷霧中,找不到出路。暗示出自己被貶是由于朝政黑暗所致。凄迷的景象傳達出感傷的心理和處境。接著詞人寫現實的環境和處境,郴州客館,春寒料峭,夕陽西下,杜鵑哀號,獨居館內,館門深閉。環境悲苦,處境孤獨,心境哀傷。這兩句是實境的描寫。它是前三句虛境所引出的必然結果。虛實相映,而情詞相稱。由前三句所創造的凄迷意境發展到現實的寒涼悲苦的意境,展示詞人遭受嚴重的政治打擊后的理想破滅,茫然凄慘的心境。兩者契合無間。
詞的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先引用兩個典故,寫朋友、親屬寄來書信和禮物,雖然可慰藉一時,但終是要引發內心深恨,新恨舊恨相積,以致無法數過來,即砌成無窮無盡的愁恨。但又無法解脫。于是借眼前景,無理發問: 郴江水本來是繞郴山而流,而現在卻拋開彬山而獨自北流入瀟湘而去。暗示出水有北去自由,而自己卻無,移恨于郴江,無理而有情。似乎可以平抑心理,但實際更增加怨恨,恨海難平。
整首詞抒發被貶謫的怨恨,選詞造語,組合意象都十分精當。如迷霧、樓臺、明月、津渡、桃花源、梅花、尺素、郴江、郴山、瀟湘,配以準確的動詞,構成了長短不同的句式,又排比對偶,給人以整散合諧之美。更有長短句式的不同,構成了節奏緊湊與舒緩相間的音樂美。于其中可以體察到詞人的感情變化過程。由憤急到無可奈何的憂傷。由憂傷而轉恨、恨難平,而移恨于郴江,恨如江水,長流不盡。在這個意義上說,情詞相稱,毫無過譽。
秦觀在填詞中達到情詞相稱的藝術高度,實際上是填詞藝術的重大發展,對后世詞人影響頗大。
上一篇:抒情類·化成式:化虛為實(一)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抒情類·情景自然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