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遼史》是記載契丹族所建遼朝始末的一部重要史籍。全書共有116卷,其中包括本紀30卷,志31卷,表8卷,傳45卷,國語解1卷。為元朝官修三史之一,至正三年(1343)四月,與《金史》、《宋史》同時開修,四年三月,先于另外二史修成,歷時不到一年。由中書右丞相脫脫為都總裁,具體由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陳繹曾4人分別撰修。《遼史》基本取材于遼人耶律儼編撰的《實錄》、金人陳大任編修的《遼史》,兼采宋人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宋人葉隆禮的《契丹國志》等資料。流傳下來的遼朝史料極少,因此《遼史》作為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遼代史書,在史籍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其中《營衛志》更是獨創的篇目,這也是這部史書的特點之一。但《遼史》成書倉促,治史缺乏嚴謹,極大地降低了本書的質量,如史事、人物記述簡略,遺漏、重復較多;一些內容在記載中相互抵牾,或一人兩傳,或一人二名;史實記述錯誤,編修者未作認真考訂,或以訛傳訛,或妄自更改。所以后人對此書的評價不高。《遼史》修成后,于至正五年與《金史》一同在江浙、江西二省刻版刊行,明代有監本,清代有武英殿本,列為二十四史之一。1935年商務印書館影印元刊本而出版百衲本,197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遼史》標點校勘本集前人考訂的成果,加以校正,成為目前一部較好的版本。《遼史》由于錯誤較多,后人也作了許多考訂工作,其中有清人厲鶚所著《遼史拾遺》24卷,博采群書,考訂詳盡。其后楊復吉又作《遼史拾遺補》5卷,又在厲鶚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校勘。
上一篇:《起源》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追憶流水年華》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