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類·用天問體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 〈天問〉 體作 〈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王國維 《人間詞話》)
【詞例】
木蘭花慢
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 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 《天問》 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 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從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解析】辛棄疾被譽為詞家之杜甫,其詞沉郁頓挫、兼備眾體。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他善于向前人學習分不開的。如 《玉樓春》(效白樂天體)之學白居易,《丑奴兒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 之學李清照,《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一連羅列古代五個別恨的事例,好象南朝齊江淹 《別賦》 的寫法……至于這篇 《木蘭花慢》 則注明“用 《天問》體”。《天問》是我國戰國時代大詩人屈原的作品。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放逐山澤,胸中充滿對楚國興衰的疑慮,對自己遭遇的憤悶。他“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僪佹,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何而問之,以泄憤悶,舒寫愁思。”(東漢、王逸 《楚辭章句》)作下了 《天問》這一不朽詩章。辛棄疾早年組織抗金義軍,歸南宋后,力主抗金,以恢復宋王朝失去的北方大片河山。他曾提出一整套抗金方針和具體措施,但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又加以辛棄疾為人剛正不阿、敢于抨擊邪惡勢力,他遭到百般打擊,長期投閑置散,形同放逐。辛棄疾滿腔忠憤,無人了解,這同嘆“國人莫我知也”的屈原當年的處境極為相似。屈原的人格和詩章都是辛棄疾平生低首的。他這首詞效 《天問》 的形式,更是學屈原 《天問》 的精神,表現了對祖國命運的深刻憂慮、對個人忠而被謗的憤悶、對不合理世界的懷疑和質問。屈原的 《天問》,全篇對天質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關于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問題。辛棄疾的詞也是全篇問題。不過它是辛棄疾在中秋之夜飲酒到天將亮時作的送月詞,疑問都是有關月亮的,并且從落月著筆。可見辛棄疾學習 《天問》,而又自有創造。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這里問: 可愛的今晚明月,你悠悠地要飄向何方?這一發端領起下面有關落月的五個問題。“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這句問: 是否另外還有人間,在月落的方向,才看到月照在東邊?王國維評以上幾句為“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辛棄疾的想象是豐富奇特的,但若講他悟到了月輪繞地之理,或恐未必。這同王國維引 〔木蘭花慢〕 句詞題序不按原文錄寫一樣,是得大體而不顧細節的。因為辛棄疾是以疑問語氣提出的,并不確定。所以下面又接著問道:“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講: 還是天外那邊不是別有人間,只是一片空闊,只有浩浩長風吹送著月亮?“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這兩句又是兩個問題: 月兒象飛入天空的明鏡,它沒有生長在地上的根,誰又能把它用繩系住,不使它逝去?月中的嫦娥沒有嫁予世間的人,誰又能將她留下呢?這兩個問句表現了作者對月亮的熱愛,對良辰美景無法挽留的惆悵。正由于詞人對美麗月亮的無限的愛,他才對月亮飄去的路途和命運更加擔憂。上片寫了他對月亮天上路途的關切,下片他又寫了對月亮海底旅途的擔心。“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聽說月亮西沉要經過海底,又無法問其根由,這怎能不讓熱愛落月的作者心中悵惘而憂愁呢?“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作者擔心那大海里的萬里長鯨,橫沖直撞,觸破了月宮上的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詞人問: 蝦蟆本來能游泳,那么玉兔怎么會象蝦蟆一樣浮沉于水中呢?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如果它們都安然無事,那么明月又為什么漸漸變成象鉤一樣的缺月呢?全詞就在這一團團不可解的疑問中結束。
讀這首詞,詞人想象力的巨大會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但其最足以動人心魄的還在于詞人思想的博大,執著的探索精神,以及其中蘊含的辛棄疾深刻的憂慮和熱切的關懷。我們知道辛棄疾在愛國精神上是同屈原一脈相承的。他的這首詞也標明 “用《天問》體”。屈原《天問》 的問題和情感的真正焦點在于:“楚之興衰,天邪人邪?吾之用舍,天邪人邪?國無人,莫我知也。”(宋洪興祖《楚辭補注》)是對祖國命運的憂慮,對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強烈不平。辛棄疾的這首詞也如此。對月亮的關心中,也隱含著對南宋王朝命運的擔心,對自己忠而被黜境地的一腔怨憤。《天問》是屈原憤激問天之作,文義不次序、鑿空亂道,一任神行。辛棄疾這首詞是他中秋飲酒送月之作,心境略平靜,因而問題集中,只問關于落月的問題,層次明晰。寫月的飄去從天空到海底到月變缺,形象成為系統,比屈作更有象征色彩。這是辛棄疾對屈原 《天問》 創作藝術的發展。
辛棄疾這首送月詞用 《天問》 體,而在此之前,豪放詞人蘇軾詠中秋的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便有用屈原《天問》體的痕跡。蘇軾 《水調歌頭》首兩句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就是問天之意。“不知天上宮闋,今夕是何年”?又一句。“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也心存猶豫、疑問。“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雖是對乘風而去的否定,畢竟也用疑問語寫出。至下闋“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也是疑問。這首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 (公元1076年) 即丙辰年的中秋節。作時當時任密州 (今山東諸城) 知州。正受外放的冷遇,內心深藏 “一肚皮不合時宜”的幽憤和對宦途險惡的體驗。這同屈原、辛棄疾有著相似之處。從詞的題序看,也似辛棄疾的 〔木蘭花慢〕 作于 “中秋飲酒將旦”。辛棄疾的 《木蘭花慢》 雖說受 《天問》啟發,其實還是近承蘇軾 《水調歌頭》 的。然而兩者還是有所區別的。兩詞都設問,蘇詞卻不象辛詞全篇疑問,且疑問郁積不可解。蘇詞句法似詩,而辛詞多用散文句式。二詞都想象豐富,風格豪邁,但蘇詞更為飄逸、空靈,辛詞則沉郁、宏闊。從蘇辛詞對楚辭《天問》 的成功借鑒,我們也可以看到宋代詞人繼承楚辭的浪漫主義傳統,并融化不同文學體裁的藝術方法,以推進詞的發展的一斑。這是同我國文人創作和詩詞理論歷來重視《詩經》、楚辭傳統的繼承密切相關的。也對我們今天學習古代文學,正確看待民族文學遺產有著啟發意義。
上一篇:創新類·風人深致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創新類·用經語新奇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