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類·融和情景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情緒之與環境,常相依倚,若魂靈之與軀體,不可須臾離。寫情緒不能離景物,寫景物不能離情緒。情緒無形質,景物無精神,必要互相附麗而形態乃得表見。若運用精妙,則寫無精神之景物可見其栩栩欲生,寫無形質之精神可見其盈盈欲出,是在技術…… (如柳永)“水風輕、蘋花漸老; 月露冷、梧葉飄黃”、“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斷鴻聲里,立盡斜陽”等句,皆情文并茂,寫得來不知何處是情,何處是景。(梁啟勛 《詞學》 下編)
【詞例】
玉 蝴 蝶
柳 永
望處雨收云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水風輕、蘋花漸老; 月露冷、梧葉飄黃。遣情傷,故人何在?煙水茫茫。難忘。文期酒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 念雙燕、難憑遠信; 指暮天、空識歸航。黯相望,斷鴻聲里,立盡斜陽。
【解析】情和景,是詩詞創作的兩個要素。“作詩不過情、景二端”(明胡應麟《詩藪》)、“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明謝榛《四溟詩話》)。情與景之間,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為表里。互為依存。所以,王夫之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薑齋詩話》)柳永的《玉蝴蝶》就是這樣一首“情景交煉” (清張德瀛語)、“妙合無垠”的佳制。
這是一首抒寫對遠方友人深切思念的慢詞。上片由眼前蕭疏、清幽的秋景引發出對故人的思念,下片由對故人的思念回復到當前的佇望,往復交織,首尾回環。
起句“望處雨收云斷”,寫即目所見之景。“望處”二字統攝全篇,后文所寫景物,皆為“望”中所見,所抒情感,皆因“望”而起。憑闌遠望,最易傷情,更何況正值滿目蕭疏的清秋季節?“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句,承“目送秋光”而向深層延展。“晚景”不只指自然界的日暮,也雙關著詞人年近遲暮的悲思。向晚黃昏的蕭疏秋景,不禁觸動詞人如宋玉悲秋那樣一種思緒:“悲哉! 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 《九辯》)。宋玉所抒發的悲秋情懷和羈旅感慨,引起詞人的強烈共鳴和萬般思緒。“堪動宋玉悲涼”一句,以少總多,曲包著詞人難以言達的濃重悲涼。“水風輕、蘋花漸老; 月露冷、梧葉飄黃”兩句,仍承“目送秋光”,選取幾樣最能表現秋天特征的景物作精細的描寫: 那夏秋間開放的白蘋花在秋風的吹拂下漸漸地衰萎了; 那梧桐葉因月下霜露的浸染而變黃,一片片地飄零了。這兩句在景物描繪中也暗寓了詞人漂泊無定、光陰易逝的人生感慨。“遣情傷”三字由景及情,由悲秋而及懷人。詞人憑闌望去,俯仰所得,皆為孤寂蕭疏之秋景,足堪“情傷”;牽動悲思,勾起懷人之情,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故人何在”一筆拍到作意,點出“情傷”之由。“煙水茫茫”,空闊的景象襯托出詞人內心的寂寞,迷蒙而不可望穿的景色,亦同因思念故人而產生的茫茫然的感情水乳交融。
換頭“難忘”二字陡接歇拍,將對故人的想望過渡到對故人的憶念:“文期酒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昔日與故人會聚一堂,飲酒作詩,那賞心樂事,至今難忘。然而分離之后,彼此天各一方,光陰已歷幾度星霜,多少良辰美景都白白地辜負了。這深沉的嘆息中,流露出久別故人的難耐與惆悵。“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二句,從回憶轉到眼前的思念,與歇拍“故人何在,煙水茫茫”暗扣。這兩句化用了柳宗元 《得盧衡州詩因以詩寄》“非是白蘋州畔客,還將遠意問瀟湘”的意境,以表達對遠方友人的遙望和懷念。“海闊山遙”言故人隔離之遠,“瀟湘”,虛指故人所在之地,“瀟湘”“未知何處”,傳達出因不知故人下落而悵惘茫然的心緒,也為“煙水茫茫”之真詮。“念雙燕,難憑遠信,指暮天、空識歸航。”眼前雖有可以傳書的燕兒,但因不知故人在何處,而覺其“難憑”;指望天際歸舟是故人歸來,而終于悟其“空識”。謝脁詩有“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句,溫庭筠詞有“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憶江南》) 的藝術描寫。柳永借用謝詩之句,化用溫詞之意,創造出新的詩歌形象和藝術情境,把故人何在之感、盼友歸來之情,寫得曲盡其致。詞人在萬般無奈的情形下,只能 “黯相望”了。這一 “望”與開篇第一句中的“望”遙相呼應。“斷鴻聲里,立盡斜陽。”以斷鴻的哀鳴,來襯托詞人的孤獨悵惘,聲情妙合而凄婉。“立盡斜陽”與 “憑闌悄悄”暗相勾連,活畫出抒情主人公佇立在夕陽殘照里,如呆如癡、沉浸在深切的回憶與思念之中的形象。一“盡”字,見出佇立凝望之久,言有盡而意無窮。
這首詞,上片以寫景為主,景中有情;下片以寫情為主,情中有景。在具體的描寫之中,則情寓于景中,景是“含情”之景; 而 “晚景蕭疏”、“水風輕、蘋花漸老; 月露冷、梧葉飄黃”、“故人何在,煙水茫茫”、“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斷鴻聲里,立盡斜陽”等抒寫,則簡值分辨不出哪是情,哪是景。在這些句子中,凄清的秋景與詞人的內心悲思、懷友深情,渾然融成一體了。
觸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我國古典詩詞意境創造的基本途徑之一。明人顧起元有云:“作者內激于志,外蕩于物,志與物泊然相遭于標舉興會之時,而旖旎佚麗之形出焉。”景生情,情生景,二者相互生發與滲透,從而達到融合無間的狀態,美妙的詩歌意境便產生了。借景言情,寓情于景,所寫景物,不只對所抒之情起著規范作用,顯示著詩人思想感情的趨向,使 “無形質”之情感物態化,使 “無精神”之景物意象化,從而加強詩歌的形象性、生動性,而且 “情融乎 (景) 內而深且長”,“寓情于景而情愈深”。這種藝術效果,也就是梅堯臣所說的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見歐陽修 《六一詩話》)。
上一篇:抒情類·意致濃深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