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之《三百篇》、《十九首》,詞之五代、北宋,皆無題也。非無題也,詩詞中之意,不能以題盡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調立題,并古人無題之詞亦為之作題。如觀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詩有題而詩亡,詞有題而詞亡。然中材之士,鮮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
【校】
手稿本,“不能以題”作“不獨能以題”。“如觀一幅佳山水……可乎”,手稿本作“其可笑孰甚”。手稿本有數句:“詩詞之題目,本為自然及人生。自古人誤以為美刺投贈,題目既誤,詩亦自不能佳,后人才不及古人,見古名大家亦有此等作,遂遺其獨到之處,而專學此種,不復知詩之本意。于是,豪杰之士出,不得不變其體格,如《楚辭》、漢之五言詩、唐五代北宋之詞皆是也。故此等文學皆無題。”作者自行勾乙。
詩詞是先有題后有詩,還是先有詩后有題?這關涉到兩種不同的創作機制。后代如奉和應制、贈答酬唱之類詩篇,一般是先有題后有詩,雖然未嘗沒有佳章,但多是“為文而造情”,相題而作,較多束縛。而早期的詩歌如《詩三百》、《古詩十九首》等,都是無題的,后代作詩通常的情況是詩成之后,始擬題目: 這類作品是“為情而造文”,是稱情而言,佇興而就的結果。
詞是一種和樂的詩,因此須有詞調。早期的詞,調即是題,如《花間集》中,《女冠子》則詠女道士,《河瀆神》則為送迎神曲,《虞美人》則詠虞姬。這就像最早的樂府詩,樂府詩所詠的內容與樂府詩題是一致的;后來漸漸分離,沒有意義上的關聯。北宋早期,有少數詞于詞調之外加上小題,如“感興”、“春思”、“春景”、“留別”、“乙卯吳興寒食”、“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等,這些題目一般是交代時、地、對象,點醒意旨,是詞作成之后加上的。至蘇軾詞,有的補上小序,簡述作詞的情境緣由等,內容與詞本身絕不重復。至姜夔詞,不僅有題有序,且序也加長了。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批評說:“白石好為小序,序即是詞,詞仍是序,反復再觀,如同嚼蠟矣。” 至《花庵詞選》和《草堂詩余》,則增入“閨情”、“閨思”、“四時景”等題,深為可憎。王國維這一則也是批評詩詞相題而作。偉大的詩篇,是對人生實相的直觀,揭示的是人類的普遍的感情,因此不應該設立題目,將讀者的欣賞限制于一花一草、一物一事。
關于詞“題”的問題,過去的詞話中也曾有相關論述,如清人先著在《詞潔發凡》中說:“茍情景融洽,則披文得貌,可探其蘊,亦不必一一有題。”后來,趙尊岳《珍重閣詞話》也說:“作詞貴將筆提空。若泥題為之,無論如何,必板必滯。”先著是從鑒賞角度說的,一首詞作成以后,如果作者之意旨并非過于隱晦,讀者可以“披文入情”的話,那么作者就不必要畫蛇添足,補上題目;趙尊岳是從創作角度說的,詞人創作應該是即物興感,稱情發興,不應該預先設置題目,自縛手腳。他們所說的,都有其合理性,值得與王國維的“詩有題而詩亡,詞有題而詞亡”相參。
上一篇: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于此.故謂文學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說固無以易也.
下一篇: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詞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