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于此。故謂文學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說固無以易也。
【校】
手稿,四個“敝而”,原作“敝而后”,作者自行刪去“后”字。
“習套”,手稿本作“陳套”。“故遁”,作“故往往遁”。“以自解脫”,手稿作“以發表其思想感情”。
“始盛中衰”,手稿作“始盛終衰”。“后不如前”,手稿作“今不如古”。
“始盛終衰”,樸社本作“始盛中衰”,從手稿和《國粹學報》本改。
此則所言,是王國維文學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文體論的角度揭示出一切文體都存在“始盛終衰”的命運。所謂“四言敝而有《楚辭》”云云,是基于《周易·系辭下》“窮則變,變則通”的歷史觀之上的。在王國維之前,顧炎武也曾談及這個問題。在《日知錄》里,顧炎武曾提出“詩體代降”的文學史現象:“《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辭》,《楚辭》之不能不降而漢魏,漢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也,勢也!”(卷二十一)王國維著意于文體之“敝”,顧炎武著意于時勢之“降”,是有相通之處的。
為什么任何一種文體都會生“敝”?王國維的解釋是,文體通行既久,文人染指遂多,形成習套,后來者即使是豪杰之士,若從事此文體創作,也難以擺脫這個習套。文體習套,是平庸者的溫床,卻是天才的陷阱,束縛住文學家標舉個性的創造精神。所以《人間詞話未刊手稿》里王國維說:“社會上之習慣,殺許多之善人;文學上之習慣,殺許多之天才。”文體一旦形成“習慣”、“習套”,其生命力就日益枯竭了。所以明萬歷年間的袁宏道疾呼:“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敘小修詩》)顧炎武解釋詩文之所以不得不變時說:“一代之文,沿襲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語。今且千數百年矣,而猶取古人之陳言,一一而摹仿之,以是為詩,可乎?”這也是對沿襲既久,而產生的習套惰性的警覺,與王國維所論,值得并讀。
“始盛終衰”,不是悲觀的歷史沒落論。窮則變,一種文體之“衰”,恰好是在為另一種新文體的誕生、興盛孕育著土壤。當有“豪杰之士”覷定一種富于新機、哪怕還很稚弱的新文體,“以自解脫”,“自出新意”時,一個文學的新時代就到來了。所以,“始盛終衰”的文學史觀,體現出對創造力,對擺脫依傍、自我創新的精神的召喚。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自序》中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當然,在王國維之前,焦循就說過“一代有一代之所勝”,對他有所啟發,但王國維此論更是他自己對于文學史現象的獨特總結。他研究戲曲,致力于元曲,對于明清戲曲以后評價偏低;研究詞,主要用心于宋人之詞,褒揚五代北宋而貶斥南宋,都蘊涵著“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和“始盛終衰”的歷史判斷。
“始盛終衰”中蘊涵的革新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對于這個命題不可看得過死,南宋之詞、明清之曲,真的是“終衰”嗎?好像不能如此武斷。再拿小說來說,中國古典小說發展歷史漫長,從時間上來說,《紅樓夢》也算得上是古典小說史的“終”了,至少不是“始”,但王國維不是也稱贊它為“絕大的著述”嗎?
王國維的“始盛終衰”文學史觀,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是發生影響的。至少,從胡適的文學史觀念中可以尋繹出王國維的影子。胡適于20世紀20年代完成《詞選》之《論詞的起源》的初稿,曾送呈王國維,請他指正,足以說明胡適對王國維詞學研究的欽慕。在《詞選自序》中,胡適有一段話,幾乎就是王國維“始盛終衰”論的翻版:
文學史上有一個逃不了的公式。文學的新方式都是出于民間的。久而久之,文人學士受了民間文學的影響,采用這種新體裁來做他們的文藝作品。文人的參加自有他的好處: 淺薄的內容變豐富了,幼稚的技術變高明了,平凡的意境變高超了。但文人把這種新體裁學到手之后,劣等的文人便來模仿;模仿的結果,往往學得了形式上的技術,而丟掉了創作的精神。天才墮落而為匠手,創作墮落而為機械。生氣剝喪完了,只剩下一點小技巧,一堆爛書袋,一套爛調子!于是這種文學方式的命運便完結了,文學的生命又須另向民間去尋新方向發展了。
上一篇:陸放翁跋《花間集》,謂:“唐季五代詩愈卑,而倚聲輒簡古可愛.能此不能彼,未可以理推也.”《提要》駁之,謂:“猶能舉七十斤者,舉百斤則蹶,舉五十斤則運掉自如.”其言甚辨.然謂詞必易于詩,余未敢信.善乎陳臥子之言曰:“宋人不知詩而強作詩,故終宋之世無詩.然其歡愉愁苦之致,動于中而不能抑者,類發于詩余,故其所造獨工.”五代詞之所以獨勝,亦以此也.
下一篇:詩之《三百篇》、《十九首》,詞之五代、北宋,皆無題也.非無題也,詩詞中之意,不能以題盡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調立題,并古人無題之詞亦為之作題.如觀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詩有題而詩亡,詞有題而詞亡.然中材之士,鮮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