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贊所持法·開示方軌》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于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后?”
“藥王,當知如來滅后,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①,及志愿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②。”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贊嘆。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于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干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后,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藥王!我于余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③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于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舍諸懈怠,應當聽此經,是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
如人渴須水,穿鑿于高原,猶見干燥土,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藥王汝當知!如是諸人等,
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聞已諦思惟,當知此人等,近于佛智慧。
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著于如來衣,而坐如來座,
處眾無所畏,廣為分別說。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若說此經時,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念佛故應忍。我千萬億土,現凈堅固身,
于無量億劫,為眾生說法。若我滅度后,能說此經者,
我遣化四眾、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女,供養于法師,
引導諸眾生,集之令聽法。若人欲加惡,刀杖及瓦石,
則遣變化人,為之作衛護。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閑處,
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我爾時為現,清凈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若人具是德,或為四眾說,
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若人在空閑,我遣天龍王,
夜叉鬼神等,為作聽法眾。是人樂說法,分別無罣礙,
諸佛護念故,能令大眾喜。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
隨順是師學,得見恒沙佛。”
【注釋】
①大信力:即堅固廣大的信心,佛教有四不壞信,即信佛、信法、信僧、信戒而信心不壞。 ② 手摩其頭:即摩頂,佛用手撫摩弟子之頂。通常佛不是為了付囑大法而撫摩弟子之頂,就是為了授記而撫摩弟子之頂。 ③ 隨順:相信他人之言教,順從他人之意而不拂逆。隨順一語,在佛、眾生、教法皆可用之。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藥王大菩薩說:“我所說的經典無量千萬億之多,無論是已說過的、現在正說的、還是未來將要說的,這其中只有《法華經》是最難信、最難解的。藥王,這部經典是十方諸佛最重要、最奧秘的法藏,是不可隨便向外傳授的,所以,十方諸佛一齊守護此經,始終未曾向外顯說。這部經典,雖然現在如來尚在,仍然招致了許多怨恨和嫉妒。我在時尚且如此,何況我滅度之后。藥王,你應當知道,在如來佛滅度之后,若有人能書寫、受持、閱讀、記誦、供養并為他人講說這部經,這樣的人就好像佛以袈裟披覆在他的身上,而且還會受到他方現在諸佛的保護和關懷。這樣的人具有很大的信心力、志愿力和各種善根之力,他們往昔廣修福德,種下善根,故能堅信并志愿奉持此經。你應當知道,這些人常與佛在一起,為如來佛以手摩頂,以德加被。藥王,不論在任何地方,若有人閱讀、若有人記誦、若有人書寫《法華經》,凡是本經典存在的地方,皆應該建起七寶塔,所建之塔應極盡高廣,極盡莊嚴,不需要再安放舍利。為什么呢?因為此寶塔中有《法華經》,就等于有如來佛的法身,所以,人們應以各種花、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等進行供養,并恭敬、尊重和贊嘆這座寶塔。如果有人看見這座塔后對塔進行禮拜供養,當知這樣的人皆已接近至高無上、圓融無礙的正覺境界了。”
“藥王,如果有許多在家和出家修行菩薩道的人未能見到、聽聞、閱讀、記誦、書寫、受持、供養這部《法華經》,你應當知道,這些人并未圓滿地修行菩薩道。如果能聽聞到這部經典,那才能善修圓滿的菩薩之道。另外有一些眾生追求成佛之道,他們若能見到或聽聞這部《法華經》,并隨之堅信不疑、心領神會、身體力行,你應當知道這些人將接近至高無上、圓融無礙的正覺境界。藥王,譬如有人干渴需水,在一高原上挖井求取。當挖出來的全是干土時,他知道離水還遠。他繼續用功,挖鑿不息,轉而發現了濕土,逐漸地又看到了泥土,于是,他心里十分自信和堅定,他知道水肯定就在附近。菩薩也是如此,如果沒有聽聞、沒有理解、沒有修習這部《法華經》,那么,你應當知道,這些人離至高無上、圓融無礙的正覺境界尚遠。但如果能夠聽聞、理解、思維、修習這部經,那么,你應當知道,這些人離至高無上的正覺境界已很近了。”
釋迦牟尼佛又為藥王菩薩解釋說:“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一切菩薩法門及其所要證得的無上正覺都包含于這部《法華經》之中。此經揭開一切方便權巧之法門,顯示萬法實相無相之妙理。這部法華經藏,深奧、堅固、幽遠,沒有人能探測得到。現在,佛為了教化并成就所有的菩薩而為他們分別開示。藥王,如果有菩薩聽聞這部《法華經》后,驚奇、懷疑、畏懼,你應當知道,這些菩薩都是剛剛發心修行的菩薩。如果聲聞人中有的聽聞此經后,驚奇、懷疑、畏懼,你應當知道,這些人都是實來證悟,而自以為證悟的增上慢人。
藥王,如果有善男信女在如來滅度之后想為四眾弟子講說這部《法華經》,應該怎樣去講說呢?這些善男信女必須住進如來室、穿上如來衣、坐到如來座,這樣才可為四眾廣說此經。
所謂如來室,就是對一切眾生均懷大慈大悲之心。所謂如來衣、就是具足柔和忍辱之心。所謂如來座,就是體悟到一切事物、一切概念、一切現象皆是非實而假有的。達到這三種條件,然后再以不懈怠之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弟子廣泛宣說這部《法華經》。藥王,雖然我在這個娑婆世界入了涅槃,到其他國土教化眾生,可是只要有人在此世上能入如來室、穿上如來衣、坐到如來座,為眾生講解《法華經》,我就會派遣我所變化的人為他召集聽法之眾,也會派遣我所變化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去聽他說法。我所變化的這些人聽聞他說法之后,便會堅信不疑,受持不息,隨順不逆。假使那位說《法華經》的人在偏僻空閑之處,我就會派遣天眾、龍眾、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來聽他說法。我雖然在其他佛國之中,但我會時時刻刻令說《法華經》的人見到我的化身。如果說法者忘記了《法華經》中的某句經文,我會去告訴他,讓他能記起所忘的經文,以便完完整整,一句不差地為大眾講說此經。”
這時,釋迦牟尼佛欲重宣其義,便誦偈道:
“若有人想要克服懈怠,就應當聽此部《法華經》。這部《法華經》是很難聽到的,也是難信難解、受持的。好比有人干渴需水,在一高原上挖井。當挖出的土依然十分干燥時,他知道離水尚遠。當他繼續挖鑿,漸漸看到濕土甚至泥土時,他堅信水很近了。藥王,你應當知道,那些不聽聞《法華經》的人,離佛智是非常遙遠的。如果能聽聞到這部義理深邃的大乘經典,就會真正明白,聲聞乘的法只是如來佛的權巧方便法門,而《妙法蓮華經》才是所有經典中的經王。若能在聽聞該經之后,聚精會神地思考經中的微妙義趣,當知此類人已接近于佛的智慧了。如果有人在我滅度之后,要為大眾解說這部《法華經》,他就應該進入如來之室、穿上如來之衣、坐到如來之座,然后在大眾之中嚴整威儀,無有怖畏,廣泛宣說這部經典。室即大慈大悲之心,衣即柔和忍辱,座即一切本性空寂,具足這三個條件,即可宣講此部《法華經》。若在講解此經時,有人惡言辱罵,甚至用刀杖瓦石等來打他,他應該心念于佛,忍受這些污辱。
當我滅度之后,我將在千萬億的國土中現清凈、堅固之身,在無量億劫中,為眾生說法。若有人能在我滅度之后講說《法華經》,我就會派遣我所變化的四眾即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修行的清凈士和清凈女,讓他們去供養這位法師,并引導所有眾生,集合一起,聽這位法師說法。如果有人用刀杖瓦石等來傷害他,我就會派遣一些化人來衛護這位法師。如果說法的法師獨自一人在偏僻空曠之處,這里非常清凈,荒涼寂寞,聽不見任何的聲音,這位法師在此閱讀或背誦《法華經》,我將于此時,為這位法師現化出清凈光明的佛身。如果他忘記了《法華經》中的某些句子,我便會以神通之力默默告訴他,使他能記憶起來。如果有人具備這種功德,為四眾弟子宣說《法華經》,或者在空曠寂靜的地方讀誦經文,我都會讓他們得見我的清凈化身。假使有人在荒野深山里講解這部《法華經》,我就會派遣諸天神、龍神、夜叉、鬼神等來作他的聽眾。此人喜歡講說《法華經》,而且能把此經的妙理解釋得圓融無礙,光光相照,孔孔相通,無有任何矛盾之處。由于這位法師時時受到諸佛的保護和關懷,所以,他為大眾說法,肯定會讓大眾滿意歡喜的。如果能跟隨這位法師修學,將來即可得見如恒河沙數之多的如來佛。”
【鑒賞】
上節贊美了能夠受持經典的人,無論是稟受法華的弟子還是傳授妙義的法師,都藉此經的殊勝而得到極大的功德。緊接著佛陀贊美他們所持的法,即《法華經》。
本節有長文和重頌,長文包括“嘆經法”和“示方軌”兩部分。首先是贊嘆經法,有五種不同的方式來贊美經法,分別是約法嘆、約人嘆、約處嘆、約因嘆和約果嘆。示方軌則是開示說此經典的儀軌和方式,并說明了說此經將會得到的五種利益。
贊美所持經法時的五種方式分別如下:第一,約法嘆,約就是用、通過某某方式的意思,直接贊美此經,說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密是隱密,四十多年隱而不說,要是指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的法中最精要的一部,藏是指此經能夠總攝其他一切法門、經典在內,所以珍貴希有,不可以隨便給別人傳授;第二,約人嘆,通過說受持此經的人所得到的利益來贊美此經,受持此經的人佛會異常愛護,甚至與佛同宿,這里是指與諸佛一樣安住于畢竟空的境界,住在諸法實相中;第三,約處嘆,有此經的處所便能夠得到無量功德,只要有《法華經》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無比尊貴的,可見此經的殊勝;第四,約因嘆,因是指菩薩道的因,眾所周知成就佛果必須經過行菩薩道,而行菩薩道《法華經》必不可少,足以見此經的地位;第五,約果嘆,果是指無上菩提,只要聽聞受持《法華經》的人,就保證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遠了,接近佛果了,可見此經的力量在菩提道上有極大的作用。以上五點都是來說明經法的珍貴。
接著佛陀介紹了說此經的儀軌,就是說明怎么樣才能說此經?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總的來說有三個條件,即“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室是大悲心,是動機和發心,室可以讓人安住身心,也可以抵擋蛇蟲風雨,也就是說有了大悲心的基礎,法師就可以安住身心,以對眾生的憐憫之心來抵制住外面的種種名聞利養的誘惑,一心一意為眾生服務;如來衣是指忍辱心,衣服可以莊嚴自己,也可以保暖驅寒,有了忍辱心,就可以堅定自己的道心,增長自己的定力,同時能夠從容面對冷言冷語;如來座是一切法空的實相,是第一義諦的境界。前兩者是從事相上來說,后面一個是從理上來說的。如果有人宣說此經,會有五種利益,分別是佛在他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遣化四眾弟子前來聽經、遣八部天龍前來聽經,還有得見佛身和憶持經典。
到這里,開佛知見的內容結束,佛陀用略開三顯一來動搖聲聞弟子們的執著使他們生起疑惑,反思以前的錯誤知見,有通過三周說法的廣開三顯一,開示弟子們斷疑生信,對一佛乘的妙法生起信心,為三根弟子授記后佛陀贊美了持經的人和所持的法。接下來是示佛知見的經文了。
上一篇:法華經《第二節·解入功德·現在四信》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二節·迦葉重頌·嘆佛深恩》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