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九曲棹歌》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
【注釋】
(1)此詩當是作者晚年所作。武夷山九曲溪之第五曲,為平林渡一帶,水流平緩,丹霞林立,溪北聳立隱屏峰,峰下有紫陽學院,朱熹晚年創辦,并在此講學十年,為武夷山風景區精華之一。
(2)仙靈:武夷山名,與神仙有不解之緣。相傳道教說,武夷山神為漢武夷君,掌管土地和人民,山因此得名。各路地仙修煉功成后,均要聚會武夷山,經過考核、脫胎換骨,才能進入天上仙班。
(3)曲曲清:武夷奇勝在山,尤在水。武夷之水精華就在九曲清溪,玉帶盤繞,環結成曲,形成“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溪”的九曲勝景。
(4)棹歌:舟人撐筏劃槳時唱的歌。
【賞析心得】
人們傳統的看法,朱熹是一個道貌岸然的理學先生,總是在書院里正兒八經地講授那些四書五經。讀了這首詩后,很多人腦中或許就要改變一點他的形象了。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開首兩句,作者就點出武夷山的特點就在于,山上有仙靈、山下九曲清。“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后兩句,作者似乎就在賣“關子”、打“廣告”了。他說,九曲溪中的九曲清流,每曲都有絕勝之景,要想知道嗎?那就“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耐心地聽聽舟人引吭高歌的兩三聲吧(竹筏奔流如梭,也就只來得及聽到兩三聲)!九曲第一曲,大王奇峰拔地而起,武夷宮前寬暢豁達,半山之腰的多處巖穴為真人修煉之處,藏有許多升天后的“神仙蛻骨”;第二曲,玉女峰下,碧流成淵,為仙女淋浴的浴香潭;第三曲,溪水左折如鉤,小藏峰有虹橋奇觀,山腰穴內藏有艘艘千年仙舟;第四曲,大藏峰橫空盤立,臥龍潭上仙釣臺,隔溪相望;第五曲,水流平緩,丹霞林立,峭拔挺秀的隱屏峰下武夷精舍,書聲瑯瑯,這就是作者創辦講學的紫陽書院。后面四曲,非巖即灘,溪水清澈、曲曲奇景、美不勝收。
孝宗淳熙十年(1183)秋,閑居在山陰的五十九歲的陸游,聽說比他小五歲的朱熹在武夷山辦學、收學生,特地寫了《寄題朱元晦武夷精舍》絕句五首給他,其中有一首云:“身閑剩覺溪山好,心靜尤知日月長。天下蒼生未蘇息,憂公遂與世相忘。”詩中批評朱熹只在山中講學,不顧人民痛苦,忘記了南宋內憂外患的嚴峻現實。其實,陸游的板子應打在南宋皇帝和權臣身上,無論是朱熹還是棄辛疾,他們嘔歌祖國秀麗山河都沒有錯,他們并非不憂國憂民,而是當朝者迫使他們報國無門。朱熹十八歲登進士第,五十年宦途不可謂不長,可是在朝時卻不滿四十天。晚年遇韓侂胄執政,曾以其學為偽學,被嚴禁傳播,乃到福建長溪去躲避。這樣的處境叫他怎么去報國憂民?九曲唱棹歌,紫陽讀書聲,也算是他在無奈中的有所作為吧!
上一篇:鄭谷《菊》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鄭谷《靜吟》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