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妙莊嚴王本事品》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概說】
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前有一位佛,名叫云雷音宿王華智佛,他所在的國名叫光明莊嚴,他所處的時代叫喜見劫。這位佛所教化的國家中有一位國王,名叫妙莊嚴,他的夫人叫凈德,又作離垢施。他們有兩個兒子,一個名凈藏,又譯作離垢藏;另一位叫凈眼,又譯作離垢眼。二位王子具大神通,修菩薩行,勸原信婆羅門教的國王皈依佛陀。最后,國王把自己的國家交付給他的弟弟而出家修道。這個國王就是后來的蓮華德菩薩,二位王子即藥王菩薩、藥上菩薩。
前面剛剛講完“明咒護”,為了護衛受持此經的人,菩薩、鬼神等發誓用神咒護衛。接著釋迦牟尼佛講述了一件過去久遠劫前的妙莊嚴王由于善知識的護持,蒙佛授記、出家修行故事,即所謂的“明人護”,這里的人就是指善知識。信奉受持《法華經》的人不僅有佛、菩薩加持,也有神咒護衛,更有善知識時時刻刻擁護此人,令宿世善根不斷增長,獲大法益。
【經文】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云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凈德,有二子,一名凈藏,二名凈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①皆悉明了通達。又得菩薩凈三昧②、日星宿三昧③、凈光三昧④、凈色三昧⑤、凈照明三昧⑥、長莊嚴三昧⑦、大威德藏三昧⑧,于此三昧亦悉通達。”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時凈藏、凈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愿母往詣云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等亦當侍從、親近、供養、禮拜。所以者何?此佛于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凈藏、凈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凈,或聽我等,往至佛所。’于是二子念其父故,踴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于虛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于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凈信解。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云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于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于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為父已作佛事,愿母見聽,于彼佛所出家修道。’”
“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愿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門,諸佛甚難值,我等隨佛學。
如優曇缽羅,值佛復難是,脫諸難亦難,愿聽我出家。’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愿時往詣云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近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彼時妙莊嚴王后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凈眼菩薩,于法華三昧,久已通達;凈藏菩薩,已于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其王夫人得諸佛集三昧⑨,能知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于是妙莊嚴王,與群臣眷屬俱,凈德夫人與后宮婇女眷屬俱,其王二子與四萬二千人俱,一時共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卻住一面。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解頸真珠瓔珞,價值百千,以散佛上,于虛空中化成四柱寶臺,臺中有大寶床,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跏趺坐,放大光明。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時云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汝等見是妙莊嚴王,于我前合掌立不?此王于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并諸眷屬,于佛法中出家修道。”
“王出家已,于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過是已后,得一切凈功德莊嚴三昧,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于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爾時云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見此二子不?此二子,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諸佛,親近恭敬,于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來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紺青色,眉間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頻婆果⑩。’爾時妙莊嚴王,贊嘆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已,于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誡所行,安隱快善,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驕慢瞋恚諸惡之心。’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佛告大眾:“于意云何?妙莊嚴王,豈異人乎?今華德菩薩是。其凈德夫人,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是。哀愍妙莊嚴王及諸眷屬故,于彼中生。其二子者,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是藥王藥上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已于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植眾德本,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于諸法中得法眼凈。
【注釋】
① 三十七品助道法:又名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是能通往涅槃的助道法。有三十七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② 凈三昧:即凈禪定。通過禪定,清除掉心里的一切煩惱,做到內外無垢、凈如琉璃。 ③ 日星宿三昧:通過禪定,做到大解如日、細智如星,救濟一切有情眾生,就像是日光、星光一樣照耀無遺。 ④ 凈光三昧:通過禪定,消除自己的煩惱污垢,使內心光明照徹周圍的一切。 ⑤ 凈色三昧:“色”是外相。通過禪定,使內心清凈,然后使外相清凈。 ⑥ 凈照明三昧:自性清凈光明,像燈光一樣照亮一切,破除黑暗。 ⑦ 長莊嚴三昧:“莊嚴”是具備德行的狀態。無間斷地修行,使德行逐漸生長,最后就會與佛一樣莊嚴。 ⑧ 大威德藏三昧:大威能伏惡,大德能護善,大威大德是一大寶藏。 ⑨諸佛集三昧:在修煉禪定的時候,能夠看到佛聚集在眼前。 ⑩ 頻婆果:別名又叫蘋婆、九層皮、頻澎,是梵語及巴利語bimba的音譯,原意“身影”,意譯“相思樹”,喬木類,果實鮮紅色。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告訴法華會上的大眾說:“遠古之世,從現在向過去追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那么多的劫數,那時,有一位佛名叫云雷音宿王華智,同時具足如來、應供、正遍知等各種稱號。佛所在的國土,名叫光明莊嚴,所處的時劫,名叫喜見。在這位如來佛的法化范圍之中,有一位國王,名叫妙莊嚴,國王的夫人名叫凈德。妙莊嚴王有兩個兒子,一個名叫凈藏,一個名叫凈眼。這兩位兒子皆有很大的神通之力,福德與智慧同時兼備。他們很久以來就修大乘菩薩所行的道法,即所謂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還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直至三十七品助道法,他們全都明了而通達。凈藏和凈眼兩位王子還證得了大乘菩薩的各種清凈妙定,如日星宿妙定、凈光妙定、凈色妙定、凈照明妙定、長莊嚴妙定、大威德藏妙定。對于這些妙定,二王子也都能通達無礙。”
“當時,那位云雷音宿王華智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并出于對一切眾生憐憫關懷的緣故,所以便開講這部《法華經》。這時,凈藏、凈眼兩位王子來到母親的住所,雙手合十,對母親說:‘愿母后前去云雷音宿王華智佛那里,我們也應當隨您一同前去,以便侍從、親近、供養這位如來佛。為什么呢?因為此佛在所有天神與人類大眾中講說《法華經》,所以我們應該前去聆聽受教。’母親告訴兒子說:‘你們的父親信受外道,深深地執著于婆羅門教法。你們應該前去告訴父親,讓他與我們一同去。’凈藏、凈眼雙手合十,對母親說:‘我們是法王如來的弟子,竟生在這個執持邪見的家庭。’母親凈德告訴兩位兒子說:‘你們當為父親感到擔憂,為父親多想想。若能為父親示現各種神通變化,他看見以后,內心會清凈,那時,他或許會聽我們的勸告,與我們一同到佛的住所聽聞佛法。’于是,兩位王子出于對父親的關懷憶念,便以神通力,涌向空中,距地面有七棵多羅樹那么高。二人在空中示現出各種神變景象,他們在空中行走、站立、打坐、睡臥。一會兒身上出水,身下出火;一會兒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有時又示現巨大的身軀,以至遍滿整個虛空;忽而他們又示現小身,又由小身變為大身。甚至又在虛空中消失,忽然間,卻處在地上。能像入水一樣進入地中,又能像走平地一樣行走在水面。他們示現這些神變,以使父王心地清凈,能深信解佛法之心。這時,父親看見兒子有這般神通之力,心中十分歡喜,深感此乃從未有過的奇事。于是妙莊嚴王雙手合掌對兒子說:‘你們的師父是誰?你們是誰的弟子?’兩位兒子回答說:‘大王,那位云雷音宿王華智佛現在正在七寶樹下的法座上坐著,在一切世間的天神與人類大眾中廣泛演說《法華經》。此佛是我們的師父,我們是他的弟子。’父親對兒子說:‘我現在也想拜見你們的師父,我們可以一同前往。’于是,兩位王子從空中下來,來到他們母親的住所,雙手合掌,對母親說:‘父王現已信解佛法,可以在此基礎上發下求證至高無上之圣智的誓愿。我們已為父親作了佛事,愿母親允許我們在那位如來佛的住所出家修道。’
“這時,兩位王子欲重申其意,便以偈頌格式向母親復述道:‘愿母親放我們出家作沙門。諸佛很難遇到,現在有佛出世,我們要去隨佛學習。就好像三千年才開一次的優曇缽羅花,很難遇到,要遇到佛也是這樣的難啊!救世的佛陀難遇,要脫離各種苦難也就很難很難。所以,愿母親允許我們出家。’母親便告訴兒子說:‘我同意你們出家,為什么呢?因為佛陀千載難逢啊。’于是兩位兒子對父母雙親說:‘善哉!愿我們即時前去云雷音宿王華智佛的住所,親近,供養這位如來佛。為什么呢?因為佛很難遇,就像優曇缽羅花歷久才得一現一樣,又像獨眼之龜在大海上要找一個帶有小孔的浮木,并將頭伸進小孔一樣。可由于我們先世已種下了深厚的善根,有了這樣好的福報,今生得以出家。為什么呢?因為諸佛難遇,時機也是千載難逢。’”
“那時,妙莊嚴王后宮的八萬四千宮女都已能夠受持這部《法華經》。凈眼菩薩很久以來就已通達了法華三昧,凈藏菩薩已在無量百千萬億劫那么長的歲月中,為了使一切眾生遠離各種惡道,通達了離諸惡道的妙定。國王夫人凈德也獲得了名叫諸佛集的妙定,能夠知曉諸佛的秘密法藏。兩位王子就這樣,以方便法門的力量,諄諄善誘,化導了他們的父親,使其產生了相信并了解佛法的心意,從而喜愛上了佛法。于是,妙莊嚴王與群臣及其眷屬一起,凈德夫人與后宮嬪妃及其眷屬一起,兩位王子與四萬二千人一起,大家一時間都動身前往佛的住所。到達佛的住所以后,他們向佛行頭面禮足的頂禮,繞佛三周,退而站在一旁。這時,那位云雷音宿王華智佛向國王說法,開示教法,賜以利樂。國王聽后,十分高興。妙莊嚴王及其夫人便解下脖子上的珍珠、瓔珞,把這些價值百千黃金的珍寶散在佛的身上。這些珍珠、瓔珞在虛空中化成有四根柱子的寶臺,臺中有一寬大的寶床,寶床上敷蓋著百千萬種天衣,天衣上有一位如來佛,正在雙膝打坐,身上放出耀眼的光明。這時,妙莊嚴王心想:佛身真是稀有難得,端莊威嚴,奇特無比,成就了最為微妙的色身寶相。”
“這時,云雷音宿王華智佛對四眾弟子說:‘你們看見這位妙莊嚴王在我面前合掌站著嗎?此國王將在我的佛法中作比丘,他精勤修習,助佛弘道,日后必將成佛,佛號為娑羅樹王,國名叫光大,劫名叫大高王。這位娑羅樹王佛擁有無數菩薩大眾和無數聲聞弟子。他的佛國平坦方正。他的功德就是如此的巨大。’這位妙莊嚴王便立即把國家交付給弟弟治理,自己與夫人、兩位王子和所有眷屬們,在佛法中出家修道。”
“國王出家以后,在長達八萬四千年之中,勤奮不息,精進不怠,依《妙法蓮華經》從事修行。經過如此長時間的修行之后,妙莊嚴獲得了名叫一切凈功德莊嚴三昧的妙定神力。于是,妙莊嚴王升上虛空中,距地面高達七棵多羅樹。他在空中對云雷音宿王華智佛說:‘世尊,我的兩個兒子在過去已經大做佛事,從而獲得了許多神通妙用。他們以神通變化的方式轉變了我的邪心,使我得以安住于佛法之中,得以見到世尊。這兩位兒子是我的良師,他們為發起我前世種下的善根,為使我從佛法中蒙益受惠,故而前來投生于我家。’”
“這時,云雷音宿王華智佛對妙莊嚴王說:‘是這樣!是這樣!正像你所說的,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能夠種下善根,那么,他們每一世都可以得到良師的指點。他所遇到的良師能大做佛事,指示眾生,教化眾生,使眾生獲得利樂,并最終證入至高無上的圣智。大王,你應當知道,良師益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緣,他能教化指導眾生使其得以見到佛陀,并發了求證至高無上之圣智的心愿。大王,你看見你的這兩位兒子嗎?這兩個兒子在過去曾供養過六十五百千萬億兆恒河沙那么多的如來佛,對這些佛表示了親近和恭敬。在這些佛那里,他們受持《法華經》,憐憫關懷持邪見的眾生,使這些眾生轉而安住于正見的佛法中。’妙莊嚴王便從虛空中下來,對云雷音宿王華智佛說:‘世尊,如來真是希有難得,因為有功德,有智慧的緣故,頭頂上的肉髻大放光明,照亮了一切。如來的雙眼既寬又長,呈紺青之色。如來的兩眉之間有非凡的白毫光相,白如珂月一樣的清潔。如來的牙齒,潔白,整齊,密實,時常發放光明。如來的唇色像頻婆果一樣鮮紅而潤澤。’妙莊嚴王對佛的這些無量百千萬億種功德大加贊嘆之后,在云雷音宿王華智佛面前,一心合掌,又向佛說:‘世尊,真是亙古未有啊!如來的教法非常圓滿,可以成就不可思議的微妙功德,教誡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令眾生得到安穩和快樂。我從今日起,不再隨心所欲,妄自行事,再不生邪見之心,不生驕慢之心,不生瞋恨等各種惡劣之心。’說完這些話后,妙莊嚴王向佛再次行禮,然后退了出去。”
釋迦牟尼佛對法華會上的大眾說:“在你們看來,妙莊嚴王難道是旁人嗎?他就是現在的華德菩薩。那位凈德夫人就是現在站在佛座前的名叫光照莊嚴相的菩薩。因為哀憐妙莊嚴王及其所有眷屬,所以在這個家中投生的國王的兩個兒子,就是現在的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成就了如此巨大的功德,他們已于過去在無量百千萬億個如來佛那里種下了各種功德的根子,從而成就了今日不可思議的善功與福德。如果有人能識得這兩位菩薩的名字,那么一切世間內的所有天神、人民也應該禮拜這兩位菩薩。”
釋迦牟尼佛說完這篇妙莊嚴王本事品時,有八萬四千人遠離了塵垢,在各種佛法中獲得了觀察并通曉世間一切現象的法眼清凈境界。
【鑒賞】
本品是“約化他流通”的第四部分“明人護”。其內容可以分為六部分,依次為:“略明本事”,講述妙莊嚴王那個時代的劫名、國土、佛名等基本情況,也就是故事背景;“標能化所化”,所化就是接受教化的妙莊嚴王,能化則指護持妙莊嚴王發菩提心的三位善知識,即王的夫人凈德、王的兩個兒子凈藏和凈眼,尤其是兩子神通智慧不可思議;“明能化方便”,前面是介紹背景和人物,現在正式說這兩子到底是如何誘導、教化妙莊嚴王的;“明所化得益”,妙莊嚴王作為被教化者,由于其二子的規勸和感化,他前往佛所聽聞經法,進而發起宿世善根、蒙佛授記;“結古會今”,佛陀說明故事中幾位人物的真實身份;“聞品進道”,聽聞此品后大眾所得的利益。
另有佛典記載了關于妙莊嚴王與藥王、藥王宿世的一段因緣。過去世中,妙莊嚴王乃是修道的比丘,同另三位比丘發心在深山中修道,因為沒人供養,為生活憂慮而影響修行,其中有一比丘即妙莊嚴王的前身,由他負責生活問題,供養三位比丘,令他們安心修道,不為衣食住而分心。于是決定還俗,做苦工賺錢,供養三位比丘的飲食、衣服、醫藥、臥具等日常必需品。由于此人常入紅塵,所以逐漸升起貪圖富貴的欲望,后因看到國王的莊嚴富貴,心中升起來生要做王的念頭,此念一生,果然憑借供養圣人的功德來生為妙莊嚴王,但是卻忘了護法的愿。后來,三位比丘皆證圣果,用法眼觀察護法的因緣,便知這位護法者,因為往昔的功德,而轉生為王,此王有慈悲心,愛民如子,可是信邪教,心里有邪知邪見,三位圣者欲報往昔護法之恩,設法救其脫離苦海,乃共議一個解救的辦法。一位發愿作為他的夫人(凈德夫人),兩位發愿作為他的兒子(凈藏和凈眼)。要借著賢惠的太太及孝順的兒子,用感情做影響力,才能改變這位國王信外道邪見的思想。這一品是敘述妙莊嚴王,深受凈藏(藥王菩薩)和凈眼(藥上菩薩)兩個兒子的感化,開佛知見,得到法益。后跟云雷音宿王華智佛出家修道,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實用現實的角度來看,本品也是在講述一個家庭信仰的問題。
上一篇:法華經《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二十三·藥王菩薩本事品》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