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的主要內容,《溫熱經緯》導讀
《溫熱經緯》系溫熱病學專著。清王士雄編撰。成書于清咸豐二年(1852)。清《八千卷樓書目》最早著錄。現存主要版本有清咸豐二年(1852)刻本;同治二年(1862)刻本;光緒三年(1877)刻本;光緒十一年(1885)松韻閣重刻本,光緒十九年 (1893)富邑三多砦富堂刊本等;民國年間有多種刊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出版,其后又有多種排印本出版。
王士雄 (1808—1867),字孟英,號夢隱,又號潛齋,別號半癡山人,祖籍鹽官(今浙江海寧)人,后遷居錢塘(今杭州)。清末醫學家。曾祖王學權精于醫,曾撰《重慶堂隨筆》;祖父、父親均業醫。士雄自幼失怙,家境貧寒,二十余歲至婺州(今金華)佐理鹽業,余暇研醫,后游學吳越間,博覽群書,醫術大進。咸豐中徙居上海,值疫癘大作,王氏活人甚眾,聲聞遐邇。中醫溫病學理論,孕育于宋、元,迄明代以后,吳又可、葉天士、吳瑭各家推陳出新,互有發明。王氏歸納歷代溫病學家的經驗,并總結個人經歷多次溫熱、霍亂流行的體會,著成《溫熱經緯 》。本書“以軒歧、仲景之文為經,葉 (天士) 薛 (生白)諸家之辨為緯”,故以 “經緯”名書。另著有《霍亂論》、《隨息居飲食譜》、《王氏醫案》(《回春錄》、《仁術志》、《雞鳴錄》)、《歸硯錄》、《四科簡效方》等,并評注了王學權《重慶堂隨筆》、徐大椿《醫砭》、斐一中《言醫選評》、史典《愿體醫話》、魏之琇 《柳洲醫話》、沈堯封《女科輯要》、俞震《古今醫案按》等。
《溫熱經緯》共5卷,約10萬字。卷1為“內經伏氣溫熱篇”,輯錄了《內經》中與溫熱病有關的條文,并徵引歷代名家注釋,間附王氏心得,闡明溫熱病的病源、證候、診斷及治療原則;卷2集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關溫熱病的論述,確立隨證論治的法則;卷3收葉香巖《外感溫熱篇》和《三時伏氣外感篇》;卷4錄陳平伯《外感溫病篇》、薛生白《濕熱病篇》、余師愚《疫病篇》;卷5為“方論”,選方113首,附以諸家及王氏的方義解說。
本書為清代溫病學說的總匯,集中了葉天士、陳平伯、薛生白、余師愚等清代頗有影響的溫病學專論。除了征引章虛谷、華岫云、吳鞠通等人對有關篇章的闡釋外,王氏自己關于溫熱病的學術思想也充分體現于注說(包括???、評議等)之中。其議論精細公允,淹貫眾長,無門戶之見。本書以資料匯輯為主,但王氏的一些新見解,如對六氣屬性的辨析,認為暑即是熱,不可妄立陽暑、陰暑的名目;且認為云暑多兼濕則可,“暑必兼濕”則不可,對暑、濕、火三氣的性能體用,卓有見地,很有臨床實際意義。因此,本書雖屬纂輯,但它系統地反映了中醫溫病學的學術理論和治療經驗,正如楊照藜在序文中所云:“其言則前人之言也,而其意則非前人所及也”,成為一部較有影響的溫熱病專著,對溫熱病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作用。該書晚清付梓以后,便廣為流傳,爭相翻刻,迄今百余年間,已有30余種版本,是學習、研究中醫溫病學說的必讀書籍之
上一篇:《漁洋詩話》的主要內容,《漁洋詩話》導讀
下一篇:《溫疫論》的主要內容,《溫疫論》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