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逑傳》簡介|鑒賞
清代白話長篇才子佳人小說,四卷十八回。又名《義俠好逑傳》、 《第二才子好逑傳》,《俠義風月傳》。題“名教中人編次”, “游方外客批評”,好德堂本有維風老人敘。作者姓名與生平不詳。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將此書列為“明之人情小說”,但從內容和才子佳人小說之發展軌跡考察,似難產生于明末此類小說方興之時。康乾間夏敬渠寫《野叟曝言》,曾引錄此書,且早就傳入西方,乾隆年間已有英、葡、德文譯本,則必寫于乾隆朝之前。而劉廷璣康熙五十一年(1712)于《在園雜志》論“近日之小說”多種,未提及此書,或產生于《在園雜志》稍后。傳世版本有好德堂、凌云閣、丹桂堂、光華堂、三讓堂、文光堂、大文堂、擁萬堂、煥文堂、經元堂等刊本及振賢堂、青云樓、玉尺堂、獨處軒、翰寶樓、經國堂藏板等本,現有上海古籍、浙江古籍、廣西人民等出版社的校點本。
書敘前朝大名府鐵御史之子中玉,既美而才,又有膂力,尚俠義。窮秀才韋佩的未婚妻被大夬侯沙利搶去,其岳父韓愿亦被囚,鐵御史上本參劾,反被陷下獄,鐵中玉獨闖養閑堂,救出韓愿父女,使沙利受到懲處。中玉游學山東,又在歷城救了被紈绔子弟過其祖劫持的少女水冰心。女美而慧,有膽識,父本兵部侍郎,因所薦將侯孝失誤軍機,被貶邊關,女一人在家,其叔水運謀吞家產,欲其速嫁,過其祖覬覦女之美貌,恃父內閣學士勢,與水運合謀,數次騙婚搶婚,均為女識破,遂假稱到縣衙接旨將女騙出,恰為中玉所遇,攔住轎子送回。鮑縣令媚過父勢,款住中玉,暗加毒害,女得知,將其接至家中療養,孤男寡女,暗室無欺,鮑知后受感動,欲撮合二人,鐵避嫌不肯。鐵走后,過又借其父門生濟南按院勢逼婚,女遣家人進京告狀,自己親到按院申訴,使按院轉而保護。過派爪牙至邊關向女父求婚,被拒后父子合謀,趁邊關告急,過學士奏斬侯孝,欲株連女父。中玉遇之法場,認為國難當頭不應自戕大將,冒死大鬧三法司,保舉侯帶罪立功,侯出師告捷,女父因之被赦并晉尚書。皇帝欲封中玉官,他辭不受,而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授翰林編修。過學士不甘心,說動大夬侯請旨娶冰心為妾、仇太監招贅中玉。二人之父早欲聯姻,二人均以避嫌辭,此時迫于形勢和父命,勉強成婚,為防過黨中傷,仍分室而居。果然過黨參劾中玉先奸后娶,有傷名教,皇帝下旨勘查,得悉真相,皇后又驗明冰心尚系處女,于是責罰過學士父子。二人奉旨完婚。
《好逑傳》是才子佳人小說最優秀的作品之一,與一般同類小說比,頗具特色。第一,反映社會生活面較寬。書名“好逑”,重點寫鐵中玉與水冰心的愛情,但不是孤立的寫愛情,而是置于廣闊的社會背景下,較深刻地揭露了其所處的社會之腐敗和統治階級的罪惡,如公侯貴族的驕橫顢頇,荒淫無恥;權臣勢要的結黨營私,肆意胡為;地方官吏的諂權媚勢,助紂為虐;豪紳紈绔的有恃無恐,魚肉鄉里;幫閑爪牙的奸詐勢利,為虎作倀。書中所寫的受害者,還是有名分地位的,至于一般平民,則如大夬侯所揚言: “要你死只當死一雞一狗,哪里去申冤!”以過其祖父子為代表的邪惡勢力,不是簡單的小人撥亂,而使人看到社會的黑暗,封建官僚機構的腐朽。第二,才子佳人的新面貌。同類小說反復贊嘆的,是風流才子與多情佳人之結合,人物才情有余,而多文弱,本書所塑造的水冰心和鐵中玉之形象,則以智勇膽略見長。鐵中玉獨闖養閑堂,仗義歷城縣,大鬧三法司,表現其嫉惡如仇,見義勇為,有智有膽,又心胸開闊,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水冰心以一柔弱女子,處孤立無援地位,卻不畏強暴,三戲過其祖,面斥馮按院,憑借其膽識才智保護自己,在種種不利的情況下穩操勝卷,反映其潑辣干練,聰明才智。二人是在與強梁的斗爭中互相援救,互相尊重,互相敬慕,終結伉儷,讀之使人耳目一新。第三,藝術成就較高。同類小說在發展中,形成詩文遇合,一見鐘情,私訂終身,小人撥亂,最終團圓的格套,本書則不蹈窠臼,獨辟蹊徑。同時,其結構緊湊,情節曲折,圍繞男女主人公與豪強斗爭展開故事,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尖銳矛盾沖突中,借助細節、心理描寫和對比烘托等手段,突現人物性格,
有分寸,有層次,有厚度,不只主要人物形象鮮明突出,次要人物如水運、過其祖、鮑知縣等,也都有其性格,無臉譜化、簡單化之嫌。語言樸實而淡雅。洗練而流暢,魯迅先生亦肯定其“文辭較佳”。
作者自稱“名教中人”,書中把青年男女相互愛慕而成“好逑”,與本來對立的扼殺人欲之“名教”統一起來,鼓吹封建禮教,甚至“寧失閨閣之佳偶,不敢作名教之罪人。”不僅與作品的主流不協調,也影響了人物性格,顯得矯情做作。 這是其缺陷。
本書是最早傳入西方的中國古典小說之一,德國大詩人歌德贊賞它“很值得注意”,到本世紀初,已有十五種以上的外文譯本,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
上一篇:《女才子書》簡介|鑒賞
下一篇:《妖狐媚史》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