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韻”,就是字音的韻母。韻書即是按字的讀音來編排文字。隋時陸法言斟酌南北之音,編定《切韻》,共分一百九十三部。唐代科舉考試作詩作賦,禮部即以《切韻》作為押韻的準則。宋初陳彭年等在《切韻》的基礎上撰成《廣韻》五卷,凡平聲二卷,上、去、入各一卷,分二百零六個韻部。嗣后丁度等又在《廣韻》基礎上撰成《禮部韻略》五卷,于仁宗景祐四年(1037)由國子監頒行,作為科舉審音辨韻的標準。上述這些韻書,就是唐宋時代的詩韻。詞韻源出于詩韻。但自唐五代至北宋,并沒有單獨的詞韻之書。唐宋詞人作詞,大體上是沿用或依傍詩韻。不過作詞用韻,可以四聲通押,也可以間押方音,這就比詩韻為寬。因為作詞主要為了應歌,而不是為了應舉,無須受官方制定的韻書的拘束。《四庫全書總目》于清仲恒所撰《詞韻》條下,曾論及唐宋無撰詞韻的原因。“考填詞莫盛于宋,而二百馀載,作者云興,但有制調之文,絕無撰韻之事。核其所作,或竟用詩韻,或各雜方言,亦絕無一定之律。”“蓋當日所講,在于聲律。抑揚抗墜,剖析微茫。至其詞則雅俗通歌,惟求諧耳,所謂有井水吃處都唱柳詞是也,又安能以《禮部韻略》頒行諸酒壚茶肆哉。作者不拘,蓋由于此。”南宋時,朱敦儒曾擬《應制詞韻》十六條,外列入聲韻四部。后由張輯加以注釋,馮取洽復加以增補,元時陶宗儀則譏其分合混淆,欲為改定。然其書久佚,韻目已無從考見。清乾隆時,厲鶚嘗見署為紹興二年(1132)菉斐軒所刊《詞林要韻》,以為是最早的詞韻。但此書以入聲分隸平、上、去三聲,阮元《四庫未收書提要》即謂是曲韻而不是詞韻。道光時秦恩復刊入《詞學叢書》,跋中且謂“疑此書出于元明之季,謬托南宋初年刊本”。對于《詞林要韻》究竟是“詞韻之祖”,還是“曲韻之嚆矢”,目前尚有不同看法。明清之際,沈謙、趙鑰、曹亮武、李漁,各有《詞韻》之作。繼之者,又有胡文煥《文會堂詞韻》,許昂霄《詞韻考略》,吳烺、程名世《學宋齋詞韻》,鄭春波《綠漪亭詞韻》諸書。然皆疏謬甚多,未堪依據。研究詞韻,必須從唐宋詞的創作實際出發,即唐宋詞韻,蓋不在韻書,而存乎唐宋兩代之詞。戈載的《詞林正韻》,成于道光元年(1821),即本此原則而作。戈載認為:“古無詞韻,古人之詞,即詞韻也。”《詞林正韻》列平、上、去三聲為十四部,入聲為五部,共十九部,“皆取古人之名詞,參酌而審定之”。在書前的《發凡》中,還列詞韻與詩韻各有界域凡六條。王鵬運《詞林正韻跋》云:“夫詞為古樂府歌謠變體。晚唐北宋間,特文人游戲之筆,被之伶倫,實出聲而得韻。南渡后與詩并列,詞之體始尊,詞之真亦漸失。當其末造,詞已有不能歌者,何論今日。居今日而言,詞韻實與律相輔。蓋陰陽清濁,舍此更無從葉律,是以聲亡而韻始嚴,此則戈氏著書之微旨也。”所論頗確。近人羅常培嘗取唐宋金元人詞所用之韻,一一錄出,參互比勘,歸納為《唐宋金元詞韻譜》一書,作為研究唐宋以來聲韻學的基礎。至于探討敦煌詞與各名家詞用韻特點的論文,則時有所見。
上一篇:什么是曲子詞
下一篇:什么是詞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