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水經注》
酈道元的《水經注》以河流系統為綱,旁及風土人物,實具人文地理價值。道元是北魏人,寫景抒情,則頗有南朝文采。三峽部分,尤多妙趣,也因為三峽自身,便像一首天然之詩。
第一段寫三峽因重疊而隱蔽,所以只能在中午看到太陽,夜半看到月亮。王維《終南山》的“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寫山之大,此處則寫峽之深。接著寫夏天大水彌漫時,下行和上行的船都被阻絕;為什么還能“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那是因為王命急于宣諭的緣故,見得王命至大。李白《下江陵》云:“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當是用酈文意,卻又是另一番心情:當時他正在流放途中,至白帝城,忽聞得赦,便急回江陵,實則也和“王命”有關。
第二段寫季節的變化而帶來的景物上的異觀。春是初春,故有晨霜,末以長嘯的猿聲作結,又引漁者之歌,更增峽景的凄清。
據酈道元序說,“余少無尋山之趣,長違問津之性”,但他所記的水道卻多至1200余條(桑欽《水經》只有130余條),而且水道區劃,脈絡分明,為后來考察水利者的重要依據。他為官吏時,以嚴猛刻峻著稱,故《魏書》入《酷吏傳》,但寫江河湖泊,急流險波,常常能給人以美感上的享受。
上一篇:《江南臥游冊題詞·虎丘·李流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江湖散人傳·〔唐〕陸龜蒙》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