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語文學
印度孟加拉語地區的文學。它是繼梵語文學之后在民間文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地方語言文學,其最古老的詩歌集是《佛歌集》。這部詩歌集大約是在10—12世紀形成的,共有50首詩歌,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當時的宗教思想和社會生活。稍后,在民間口頭創造基礎上形成的《達卡格言》和《卡納格言》。14世紀出現的《莫諾娑頌詩》、《瓊迪頌詩》等等,都屬于帶有頌神性質的蒙格爾頌詩體系。毗濕奴教派抒情詩也在這個時期開始登上了孟加拉文壇。錢迪達斯和比代博迪是當時最著名的抒情詩人。他們創作的詩歌抒發了對黑天的贊美之情,表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7世紀宗教改革家阇多尼耶的出現,進一步促進了毗濕奴教派抒情詩的繁榮。他的平生業績成為毗濕奴教派詩人的主要創作題材。從16世紀起在孟加拉開始出現翻譯梵語史詩的熱潮。《摩訶婆羅多》譯本有30多種,《羅摩衍那》的譯本有20余種。
隨著英國殖民主義統治的確立,孟加拉民族知識分子也成長起來。他們組織社團,創辦報刊,宣傳民主主義思想。小說、戲劇、散文、新詩等文學體裁開始出現在孟加拉文壇。伊希沃爾·錢德拉·古普特創辦了《新聞海》雜志,培育了一代詩人和作家。博學多才的伊希沃爾·維德亞薩格爾為孟加拉文學語言的凈化作出了重大貢獻。默圖蘇登·德特是最早創作十四行詩的孟加拉詩人。比哈里拉爾·恰格爾沃爾迪的詩歌清新雋永,富有時代感,他的《孟加拉美女》表達了對祖國的熾熱之情。拉姆納拉揚·德爾格爾登是現代最早的孟加拉戲劇家。他的劇作《高貴門第》揭示了封建貴族的腐朽生活。迪納本圖·米特拉的劇本《靛藍園之鏡》,控訴了英國種植園主的種種暴行。吉里希金德爾·考什創作了70部劇本,其中《般度兄弟的隱居生活》、《阿育王》、《希望樹》等劇作深受人民喜愛。般吉姆·錢德拉·查特吉被稱為現代孟加拉語小說之父。他創作的《阿難陀寺院》、《拉吉辛赫》等長篇歷史小說,歌頌了僧俗人民反抗外族入侵者的英勇斗爭; 《毒樹》、《克里升諸康托的遺囑》等反映了印度教社會中婦女的悲慘命運。達羅科納特·貢戈巴泰是與般吉姆同時代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以其杰作《金藤》而蜚聲文壇。
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是孟加拉文學史上眾星薈萃的時代。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是其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星。他一生共創作了許多詩集,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和劇本。他的作品蘊含著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展現了時代的風貌。《戈拉》、《沉船》、《家庭與世界》等作品成了人民珍視的佳作。薩拉特·錢德拉·查特吉是與泰戈爾同時代的一位多產作家。他的長篇小說《火燒之家》、《斯里甘特》、《鄉村社會》,中篇小說《嫁不出去的女兒》、《道德敗壞的人》等,真實地展現了印度社會的生活畫卷,控訴了封建種姓制度對人性的摧殘。納茲魯爾·伊斯拉姆以自己的長詩《叛逆者》而飲譽文壇。他的詩歌唱出了革命人民叱咤風云的心聲和激情。維普迪·普尚·班納吉和達拉辛格爾·班納吉是泰戈爾、薩拉特之后兩位現實主義作家。前者的《道路之歌》,后者的《民神》深為人民所鐘愛。馬尼克·班納濟的長篇小說《帕德瑪河上的船夫》反映了船夫漁民的疾苦和不幸。
20世紀30年代,一批年輕的現代派作家聚集在文學刊物《巨浪》周圍。他們追隨西方現代派。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布特代沃 · 巴蘇(1908— ),此外還有奧清多庫馬爾·申石普多、布列門德羅·米特羅等等。
上一篇:孟加拉國文學
下一篇:寓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