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理論的結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里弗賽德分校(Riverside)社會學教授喬納森·H·特納的社會學專著。本書根據美國多舍出版社1986年第4版譯出,浙江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8月出版,編入《現代社會學比較研究叢書》。全書43.5萬字。作者在闡述社會學理論的本質之后,將功能理論、沖突理論、交換理論、互動理論和結構理論分為五編。作者沒有停留在一般理論內容的介紹和評論上,而是以清晰的思路深入分析各種社會學理論的深層結構。在第1編,作者分析了社會學歷史最悠久的重要理論方法——功能主義的形成及其對當代功能主義的影響,對當代功能主義的主要派別分析功能主義、經驗功能主義和系統功能主義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評價。第2編闡述了沖突和批判理論的形成,介紹和分析了辯證沖突理論、沖突功能主義和當代最有影響的批判理論家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第3編歸納各種類型的早期交換理論及其對現代交換理論的影響,分析了交換行為主義、結構交換理論和交換網絡理論的內容與方法。第4編分析了早期互動論與現象學對現代互動主義的影響,分析和評述了符號互動論、結構角色理論、過程角色理論和本土方法論的根源、實質及其在互動理論中的作用。第5編考察了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社會結構思想,分析和評價了宏觀結構主義、微觀結構主義以及作為一種對當代各種社會學理論批評形式出現的結構化理論。全書內容豐富,邏輯嚴謹,讀者不難發現,作者在本書中對于各種社會學理論觀點所隱含的哲學假設、各理論在方法論上的獨到之處與面臨的困難進行了著力討論與分析,使得該書具有明顯的特色。
上一篇:《碧血黃沙》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禪學人門》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