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1]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铓[2],秋來處處割愁腸[3]。
若為化得身千億[4],散上峰頭望故鄉(xiāng)[5]。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后遷長安(今陜西西安),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
【注釋】
[1]與:同。浩初:詩人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長沙)人。上人:和尚的尊稱。親故:親戚、故人。
[2]畔:邊,側。似:有如。劍铓:劍的頂部尖銳部分。
[3]秋:秋季。割:斷。愁腸:因思鄉(xiāng)而憂愁,有如肝腸寸斷。
[4]若:假若。化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便是龍安海禪師的弟子,詩人自然聯(lián)想到佛經中“化身”的說法,以表明自己的思鄉(xiāng)情切。千億:極言其多。
[5]散上:飄向。峰頭:山峰的頂端。望:遙望。
【譯文】
海邊的山峰如同鋒利的劍鋒,在這悲秋的季節(jié),處處都感到它在刺痛我愁苦的心腸。如果把自己的愁腸割成千萬份,把自己的身子化成千萬份的話,當隨風飄落在山峰上的時候仍然注視著一個地方——故鄉(xiāng)。
【賞析】
這是一首凄苦的思鄉(xiāng)詩,詩中表現的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令人不忍卒讀。同時這也是一首哀怨詩,詩中所表達的被貶謫的憤激不平讓人肝腸寸斷。詩的前兩句用比喻來描述思鄉(xiāng)的感受,在詩人眼里,海邊的尖山像一把把鋒利的劍在一點一點割著詩人愁苦的心腸。下面兩句通過奇異的想象和獨特的藝術構思道出了原委,任憑鋒利的劍芒把自己一點一點地割碎,一點一點地散落在異鄉(xiāng)的山峰上凝視故鄉(xiāng),這就把詩人埋藏在心底的被貶遠離家鄉(xiāng)的抑郁之情,不可遏止地傾吐了出來。
【思考與練習】
1.本詩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如何理解本詩的題目?
上一篇:《《禮記》一則》初中詩文|注釋|譯文|賞析|思考與練習
下一篇:《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初中詩文|注釋|譯文|賞析|思考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