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又稱《古文紀年》,上古時期重要歷史文獻,戰國時期魏國的編年史書。晉武帝太康二年(281)有人在汲郡(今河南汲縣西南)盜發魏襄王墓,得竹簡古籍數十車,其中有以編年形式記事的13篇,被稱為《竹書紀年》,或冠以出土地點,稱之為《汲冢竹書》或《汲冢紀年》。此書文簡意明如《春秋》,記事同于《左傳》,略古詳今,記敘了上起夏禹(一說黃帝),下迄魏襄王(一說魏哀王)二十年長達二千年左右的歷史。周幽王以后用晉國紀年,三家分晉以后采用魏國紀年,使上古史跡約略可尋,頗具史料價值,堪與《左傳》、《戰國策》比并,可與先秦諸文獻相互佐證。書中所記史事與傳統記載多有違異之處,但有些卻從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得到印證。如公元前841年西周出現的“共和”,《史記·周本紀》以為是周、召二公共同執政,《竹書紀年》記載為“共和伯干王位”,即共和伯以諸侯攝行天子事。此書記載商朝“中宗”為“祖乙”,與《史記·殷本紀》等史籍認為的中宗是商王“太戊”不同,后驗之甲骨文,證明《竹書紀年》為是,《史記》等實非。此書原簡早佚,經晉代學者荀勖、和嶠、束皙等人整理,作為釋文。后歷經劫難,不僅原簡無存,荀氏等人的釋文亦佚。今存《竹書紀年》為后人重編,已非原貌。輯本又分今、古本《竹書紀年》。今本為南宋時重出本,經王國維逐條考訂,證為偽書。清代學者朱右曾將散見于南北朝至北宋的古書或注釋中稱引的《竹書紀年》匯集掇合,裒輯成《汲冢紀年存真》,王國維據朱書撰成《古本竹書紀年輯校》,朱、王二書被稱為古本《竹書紀年》。今人范祥雍據王書作《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補正》,由新知識出版社出版。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方詩銘、王修齡著《古本竹書紀年輯證》,199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李民、楊擇令、孫順霖、史道祥合著《古本竹書紀年譯注》,吸收了最新科研成果,以求詮解有當。
上一篇:《禪者的思索》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第三次浪潮》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