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導讀
王維 (701—761), 字摩詰, 太原祁 (今山西祁縣) 人。 出身官宦家庭, 少有才名。 21歲中進士, 官至右拾遺、 監察御史、 吏部郎中等。 41歲時萌發隱居思想, 開始過上亦官亦隱的生活。 王維在繪畫、 音樂、 書法、 詩歌等方面都很有造詣。 他的詩歌成就很高, 古詩、 律詩、 絕句皆工。 其邊塞詩多慷慨激昂, 顯示出英雄氣概和愛國熱情; 山水詩活潑清新, 富于優美情調。 他的詩反映了盛唐時代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膾炙人口, 在后世廣為流傳。
《使至塞上》 選自 《王右丞集箋注》, 該詩寫于開元二十五年 (737) 春夏, 當時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 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慰問。 當時與他誼兼師友的名相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斥罷相, 詩人也被排斥出朝廷, 因而詩中并非是一味的高昂振奮, 兼有孤寂之感。
首兩句交代了出使的目的 “欲問邊” ———要到邊疆去視察和慰問邊防戰士, “單車” 指使者輕裝簡行, 隨從不多, 儀節規格不高, 其失意的情緒已初露端倪。 經過的地方 “居延”, “屬國”, 東漢時郡一級的行政區域。 西漢曾設置屬國都尉以管理某些地區的少數民族, 因此 “屬國” 就成為外交官的代名詞。 這一句, 為下面具體寫作景物作了鋪墊。
三、 四句描繪了塞外的景色, 意蘊豐富。 它緊承第一句, 說自己深入邊塞地區有如隨風飄去的蓬草, 蹤跡不定; 又好像歸去的大雁進入北方的天空 (胡天)。 句中 “征蓬” 和 “歸雁” 的比喻很確切, 寫出了詩人單車獨騎深入邊地, 也傳達出作者此時此地的心情。
五、 六句勾勒出一幅極其雄渾、 闊大壯美的大漠黃昏落日的典型景色, 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 這兩句是歷代廣為傳誦的名句, 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 被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稱作 “千古壯觀” 的名句。 這一聯包括兩個畫面。 第一個畫面是大漠孤煙:沙漠浩瀚無邊, 所以用一個 “大” 字形容; 邊塞荒涼, 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 因此稱作 “孤煙”。 一個 “孤” 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 緊接著一個 “直”字卻又突出了它的勁拔與堅毅之美。 第二幅畫面是長河落日: 一個 “長” 字寫出了詩人對橫貫沙漠的黃河的真實感覺, 一個 “圓” 字, 突出了大漠中觀落日的特殊感受,給人以親切溫暖又微帶蒼茫的感覺。 這兩句形象地描繪了大沙漠中奇異壯觀的自然景觀, 寓悲涼之情于壯美景色之中, 從側面烘托了守邊將士凄涼艱苦的生活環境, 借以反映他們不畏艱苦, 積極保衛邊疆的愛國主義精神。 同時, 又融入了詩人復雜微妙的心靈體驗和真切感受, 既把自己的孤寂情緒不露痕跡地融入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又不完全給人以哀愁悲傷的感覺。 這一聯自然天成, 渾樸有味, 意境雄奇, 耐人尋味,歷來被稱之為寫景的名句。
最后兩句以事作結。 詩人借候騎之口, 點明都護崔希逸遠在燕然前線, 并以此概括出守邊將士繁重緊張的戰斗生活, 贊美了他們以身許國的愛國熱情。 詩歌至此自然完結, 但又似了未了, 給讀者留下無窮回味的余地。
課文注譯
單車欲問邊(2),屬國過居延(3)。
征蓬(4)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7),都護在燕然(8)。
(1) 〔單車〕 一輛車, 形容隨從不多。 (2) 〔問邊 〕 慰問戍邊的將士 。 (3) 〔居延 〕 古地名 , 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一帶。 (4) 〔征蓬〕 飄飛的蓬草。 (5) 〔煙〕 烽煙。 (6) 〔長河〕 黃河。 (7) 〔蕭關逢候騎〕 蕭關, 古關名, 在今寧夏固原東南。 逢, 遇到。 候騎, 騎馬的偵察兵。 (8) 〔燕然〕 古山名, 這里代指邊防前線。
問題與探究
1. 你知道的我國古代的山水田園詩人還有哪些? 你能背誦他們哪些作品?
2. 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評價 “大漠孤煙直 , 長河落日圓 ” 兩句詩為 “千古壯觀 ”的名句, 你能具體談談對這兩句詩的鑒賞嗎?
文章鏈接
隴西行
王維
十里一走(2)馬,
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
匈奴圍酒泉(3)。
關山正飛雪,
烽火斷無煙(4)。
注釋:
(1) 〔隴西行〕 樂府曲調之一。 隴西, 郡名, 在今甘肅林洮 。 (2) 〔走 〕 跑 。 (3) 〔酒泉 〕 在今甘肅酒泉縣東北。 (4) 〔煙〕 這里指報警的烽煙。
譯文:
十里換一匹快跑的馬,
飛馳途中一次又一次加鞭。
都護告急的軍書送到,
說是敵軍圍困了酒泉。
邊關的山脈正下大雪,
隔斷了警哨間的烽煙。
上一篇:歸園田居(其三)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渡荊門送別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