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導讀
李白 (701—762), 唐代偉大詩人, 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 祖籍隴西成紀 (今甘肅秦安)。 先世于隋時因罪徙居中亞。 李白出生在安西都護府碎葉城 (吉爾吉斯共和國托克馬克城), 約5歲時, 隨父遷居綿州昌隆 (今四川江油) 的青蓮鄉。 少年時期受到很好的教育, 誦詩書, 觀百家, 作詩賦, 學劍術, 愛好十分廣泛。 15歲左右就寫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 20歲以后, 在蜀中漫游, 飽覽了四川的壯麗景色, 接觸了社會生活,開闊了視野, 培養了熱愛祖國的思想和豪放爽朗、 酷愛自由的性格。 他是我國繼屈原之后又一個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 他把浪漫主義精神和創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潮。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發自己的抱負和理想, 以強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馴的態度抨擊社會, 鞭撻權貴。 他的詩風雄奇豪放, 想象豐富, 語言流轉自然, 韻律和諧多變。 李白擅長七言歌行和絕句。 他的絕句被后人奉為唐人絕句的典范。 杜甫對李白極為佩服,對他的詩歌給以高度的評價: “筆落驚風雨, 詩成泣鬼神。”
本詩選自 《李太白全集》。 詩歌寫于開元十三年 (725), 25歲的李白初出蜀川沿長江東行, 到各地漫游, 途經荊門之時。 全詩通過對沿途景色的描繪, 表達了詩人新鮮的感受, 透露出豪邁開朗的心情, 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比熱愛之情。 詩歌融情入景, 格調激越奔放, 健康明快。
首聯寫詩人的行蹤路線, 從屬地出發到楚一帶漫游。
頷聯進入景物的描寫: 連綿的群山隨著廣闊原野的展現而消失, 浩蕩的長江流入莽莽平原直向遠方。 “大荒” 指廣闊無邊的原野, “隨” 和 “盡” 的配合使用, “入”和 “流” 的配合使用, 寫出了群山逐漸消失, 長江由近而遠的真切動態。
頸聯承接頷聯繼續描寫途中所見之景。 作者在此展開豐富的想象, 將水中的月影比喻成明鏡, 用海市蜃樓這一特定景觀形容江山云霞之美。
尾聯寫出了自己對故鄉的依戀。 明明是自己依戀故鄉, 卻用擬人的方法借水說故鄉戀他。
課文注譯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2)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3)流。
月下飛天鏡(4),云生結海樓(5)。
仍憐(6)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 〔荊門 〕 荊門山 , 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 , 與北岸虎牙山對峙 , 形勢險要 。 (2) 〔 楚國 〕 楚地 。(3) 〔大荒〕 廣闊無際的原野。 (4) 〔月下飛天鏡〕 明月映入江水, 如同飛下的天鏡。 (5) 〔海樓〕 海市蜃樓, 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6) 〔憐〕 愛。
問題與探究
1. 這首詩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景抒情, 試作具體分析。
2. 李詩代表了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最高峰, 對李白的詩歌, 你還知道哪些?
文章鏈接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2)
李白
故人(3)西辭(4)黃鶴樓,
煙花三月(5)下(6)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7)見長江天際(8)流。
注釋:
(1)〔之〕 往, 到。 (2)〔廣陵〕 揚州古稱。 (3)〔故人〕 老朋友 。 (4)〔西辭 〕 在西邊離開 , 往東去。 (5)〔煙花三月〕 花柳迷人的三月。 (6)〔下〕 動詞, 向下 (游玩)。 (7)〔惟〕 只。 (8)〔天際〕 天邊。
譯文:
我的老朋友辭別了黃鶴樓,
在這煙花三月去下游揚州。
一片白帆的遠影在藍天里隱沒,
眼前只見長江水向天邊涌流。
上一篇:使至塞上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游山西村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