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列御寇·朝三暮四
亦名《狙公養狙》。先秦寓言小說。舊題列御寇撰。原載《列子·黃帝》。《莊子·齊物論》亦載入,但情節過于簡略。朱靖華《先秦寓言選釋》,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中國古代寓言選》,劉學林、遲鐸《先秦兩漢寓言選萃》均選入。作品敘述: 宋國有一個養獼猴的老人 (即“狙公”),喜愛獼猴,養了一大群。他能了解猴子的意愿,獼猴也懂得老人的心思,為了滿足獼猴的需要,他竟設法減少家人的口糧。不久,老人家里的口糧實在缺乏,準備限制猴子的食物,但老人又怕這樣做猴子不順從,于是先欺騙它們說:“給你們橡實吃,每天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可以嗎?”眾猴一聽,都直立起來,表示憤怒,明顯嫌少。過了一陣,老人又說:“給你們橡實吃,每天早上四個,晚上三個,夠了嗎?”眾猴一聽,都趴在地上表示十分高興。《列子》本意,在于說明: “圣人以智籠群愚,亦猶狙公之以智籠群狙也。名實不虧,使其喜怒哉!”但從客觀意義上講,它則揭露了以詐術欺人者的把戲,有一定的認識意義。故事情節完整,很有意趣。養猴子的老人,善良而富有愛心,為了養好猴子,他不惜尅扣家人的口糧,可是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中,竟然也做起行騙的勾當,而且煞費心思,認真設局,令人啼笑皆非。故事從老人的形象中揭示出人性的復雜性。猴子的群像更是耐人尋味。它們本來就是一種頗通人性的動物,機敏活潑,惹人喜愛。而在這則故事中,它們既懂得人的心意,又懂得人的語言,且感情多變,這顯然帶有擬人化的成分。這則故事對后世頗有影響,《郁離子·瞽聵》中“狙公餓死”的寓言故事就是由此改作的。“朝三暮四”被作為成語廣泛運用,其意蘊已經深化,比喻那些不一而終,言行反復無常的人。《百喻經》中《送美水喻》其形象意義與 “狙公養狙” 同。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祖臺之·曹著》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蕭繹·木人》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