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
課文導讀
文章選自 《戰國策·魏策四》。 《戰國策》 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我國史書整理編輯的, 分東周、 西周、 秦、 齊、 楚、 趙、 魏、 韓、 燕、 宋、 衛、 中山12策, 共33卷。
這是一篇記敘文, 寫的是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 與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激烈斗爭, 終于保全了安陵國土的故事。 當時, 諸侯國中有的相繼滅亡, 有的被秦國日削月割, 奄奄待斃, 又過了幾年, 秦就統一了天下。 安陵在它們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 這一次, 秦王就想用欺騙的手段輕取安陵。 唐雎作為區區五十里的小國之臣, 在孤立無援的危急關頭, 面對有虎狼之心的敵人, 臨危不懼, 置個人生死于不顧, 折服秦王, 不辱使命, 這種精神贏得了萬世敬仰。
課文注譯
秦王(2)使人謂安陵君(3)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4)安陵, 安陵君其(5)許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6), 以大易小, 甚善; 雖 然 , 受 地 于 先 王 ,愿 終 守 之, 弗敢易!” 秦王不悅。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不聽寡人, 何也? 且秦滅韓亡 魏(7), 而 君 以 五 十 里 之 地 存 者, 以 君 為 長 者, 故 不錯 意 也(8)。 今吾以十倍之地, 請 廣 于 君(9), 而君逆寡人者 , 輕寡人與(10)?” 唐 雎對曰: “否, 非若是也。 安 陵 君 受 地 于 先 王 而 守 之 , 雖 千 里 不 敢 易也, 豈 直(11)五 百 里 哉?”
秦王怫然(12)怒, 謂唐雎曰: “公(13)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唐雎對曰: “臣未嘗聞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 以頭搶地耳(15)。” 唐雎曰: “此 庸 夫(16)之怒也, 非 士(17)之 怒 也。 夫 專 諸 之 刺 王 僚 也, 彗 星 襲 月(18); 聶政之刺韓傀也, 白 虹 貫 日(19); 要離之刺慶忌也, 倉鷹擊于殿上(20)。 此 三 子 者,將 四 矣(22)。 若 士 必 怒, 伏 尸 二 人, 流血五步, 天下縞 素(23), 今 日 是 也。” 挺 劍 而 起。
秦王色撓(24), 長跪而謝之(25)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諭(26)矣: 夫韓、 魏滅 亡, 而 安 陵 以 五 十 里 之 地 存 者, 徒 以 有 先 生 也。”
(1) 唐雎, 也作唐且, 人名。 不辱使命, 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務 。 辱, 辱沒、 辜負。 (2) 〔秦王〕 即秦始皇嬴政, 當時他還沒有稱皇帝。 (3) 〔安陵君〕 安陵國的國君。 安陵是當時的一個小國, 在現在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國的附屬國。 戰國時魏襄王封其弟為安陵君。 (4) 〔易〕 交換。 (5) 〔其〕 句中用來加重語氣的助詞。(6) 〔加惠 〕 給予恩惠 。 (7) 〔秦滅韓亡魏 〕 秦滅韓國在秦王嬴政十七年 (前230), 滅魏國在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前225)。(8) 〔以君為長者, 故不錯意也〕 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長者, 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 錯意 , 置意 。 錯 , 通 “措 ”。(9) 〔 請廣于君 〕 意思是讓安陵君擴大領土 。 廣 , 擴充 。 (10) 〔 與 〕 疑問語氣助詞 。 (11) 〔 直 〕 只 , 僅僅 。(12) 〔怫然〕 盛怒的樣子。 (13) 〔公〕 相當于 “先生”, 古代對人的客氣稱呼。 (14) 〔布衣〕 平民。 古代沒有官職的人都穿布衣服, 所以稱布衣。 (15) 〔亦免冠徒跣, 以頭搶地耳〕 也不過是摘掉帽子, 光著腳, 把頭往地上撞罷了。 搶, 撞。 (16) 〔庸夫〕 平庸無能的人。 (17) 〔士〕 這里指有才能有膽識的人。 (18) 〔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專諸刺殺吳王僚 (的時候), 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 專諸, 春秋時吳國人。 公子光想殺王僚自立, 就使專諸把匕首藏在魚肚子里, 借獻魚為名, 刺殺了王僚。 “彗星襲月” 和下文的 “白虹貫日” “倉鷹擊于殿上” 都是自然現象, 本文把這些現象同人事聯系起來, 是古代迷信的說法。 (19) 〔聶政之刺韓傀也, 白虹貫日〕 聶政刺殺韓傀 (的時候), 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 聶政, 戰國時韓國人。 韓傀是韓國的相國。 韓國的大夫嚴仲子同韓傀有仇, 就請聶政去把韓傀刺殺了。 (20) 〔要離之刺慶忌也, 倉鷹擊于殿上〕 要離刺殺慶忌 (的時候), 蒼鷹撲到宮殿上。 慶忌是吳王僚的兒子。 公子光殺死王僚以后, 慶忌逃到衛國, 公子光派要離去把他殺了。 倉, 通 “蒼”。(21) 〔懷怒未發 , 休祲降于天 〕 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 , 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 休祲, 吉兇的征兆 。 休 , 吉祥 。祲, 不祥。 (22) 〔與臣而將四矣〕 (專諸、 聶政、 要離) 加上我, 將成為四個人了。 這是唐雎暗示秦王, 他將效法專諸、 聶政、 要離三人, 刺殺秦王。 (23) 〔縞素〕 白色的絲織品, 這里指穿喪服。(24) 〔秦王色撓〕 秦王變了臉色。 撓, 屈服。 (25) 〔長跪而謝之〕 直身而跪, 向唐雎道歉。 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 臀部靠在腳跟上。 跪時上身挺直, 表示莊重。 謝, 道歉。 (26) 〔諭〕 明白, 懂得。
問題與探究
1. 《唐雎不辱使命》 中主人公是怎樣折服秦王, 不辱使命的?
2. 在課文中唐雎的形象是先恭后倨, 而秦王則是先倨后恭, 這種對比說明了什么?查找相關資料, 聯系近年來的中美或是中日關系, 你認為怎樣才能維護祖國尊嚴? 談談你的看法。
文章鏈接
螳螂捕蟬
《莊子·山才》
吳王欲伐荊, 告其左右曰: “敢有諫者死!” 舍人有少孺子欲諫不敢, 則懷丸操彈, 游于后園, 露沾其衣, 如是(2)者三旦(3)。 吳王曰: “子來, 何苦沾衣如此!” 對曰: “園中有樹, 其上有蟬, 蟬高居悲鳴, 飲露,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曲附(4), 欲取蟬, 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黃雀延頸(5), 欲啄螳螂, 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6)欲得其前利, 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 吳王曰: “善哉!” 乃罷其兵。
注釋:
(1) 〔少孺子〕 年輕的侍從官。 (2) 〔是〕 這樣。 (3) 〔旦〕 早晨。 (4) 〔委身曲附〕 曲起身子,彎起前腳。 (5) 〔延頸〕 伸長脖子。 延, 伸。 (6) 〔務〕 務必, 一心。
譯文:
吳王打算攻打楚國, 警告他左右的臣子說: “有膽敢勸阻我伐楚的, 就處死!” 有一個年輕的侍從官想勸阻卻又不敢, 就藏著彈丸, 帶著彈弓, 來到后花園里轉悠, 露水浸濕了他的衣服, 有三個早晨都像這樣。 吳王說: “你過來, 為什么自討苦吃把衣服弄濕成這個樣子?” 他回答說: “后花園里有棵樹, 樹上有一只蟬, 蟬爬在高枝悲傷地叫喚, 喝著露水, 并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 螳螂曲起身子, 彎起了前肢, 正要捉蟬,卻不知黃雀在它后面;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螳螂, 卻不知道彈子、 彈弓在它的下面。這三個小動物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 卻不考慮它的身后邊潛有禍患。” 吳王聽了說: “太好啦!” 于是放棄了他出兵的計劃。
[綜合能力測試題]
一、 熟讀課文, 回答下列問題。
1. 秦王心目中的 “布衣之怒” 是怎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唐雎列舉聶政、 要離、 專諸三人壯舉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唐雎和秦王各有什么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大王加惠 ( ) 故不錯意也 ( )
請廣于君 ( ) 秦王怫然怒 ( )
輕寡人與 ( )休祲降于天 ( )
秦王色撓 ( ) 長跪而謝之 ( )
三、 翻譯下列句子。
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許寡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雖然, 受地于先王, 愿終守之, 弗敢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夫韓、 魏滅亡,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讀了 《螳螂捕蟬》 的故事后, 請談談你的聯想與啟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陳涉世家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隆中對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